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马丽明专栏】疫情揭示医疗信息化大有可为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马丽明

【编者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支撑疫情监测分析、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促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的作用,并布置了22项工作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马丽明主任的这篇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更值得业内同行参考借鉴,可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指点迷津。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阵痛,也激发了各种体系的反思。这场疫情暴露出医疗信息化在疾病防控、分级诊疗、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严重缺位。疫情的出现,虽然使医疗信息化建设被迫“刹了一下车”,但这短暂的停顿,其实也是全行业重新思考的机会。

为什么疫情直报系统、各种大数据分析没起到预期的效果?医疗信息化是不是真做到点子上了?以往的信息化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医疗信息化这趟快车的下一站该开往何处?如何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何可为?

从抗疫到复工,医疗信息化到底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呢?

众所周知,传染病之所以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点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医疗信息化工作也应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围绕这三个重点展开。这次疫情虽然信息化是被迫应对,但由此催生出的很多应用,将成为以后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信息化继2003年“非典”之后,将再次迎来历史性机遇。

首先,区域卫生信息化将进入自我提升的高峰期。特别是在体系化应急指挥、疫情现状、人员流动、传染病隔离治疗、联防联治、复工复产,以及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疫情预警、态势研判等方面,疫情暴露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众多短板。现在几乎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收集了很多医疗机构的大量诊疗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几乎是躺在那里,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

我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者到一线医护人员、社区防控人员各层面,重新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梳理。特别是,需要重新规范各机构的数据质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以流行病疫情防控为核心的大数据预警监测平台。

其次,医疗机构信息化会向云化发展,以“补足防控短板”为主线,加速新医疗模式的落地。各种互联网和远程应用,如互联网医院、互联网护理、线上咨询、健康宣教、多学科会诊、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培训等将成为标准化配置。在流程不断优化的同时,这些远程和互联网应用的功能也将更为丰富,会新增一些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功能,如健康状态问询、陪同登记、许可发码等。

另外,院前急救以及各种移动的医、护、检查、治疗工作站使诊疗工作得以延伸到院外,需要实现院内、院外工作体验一致化。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院内、院外的移动,而不是仅仅是用手机开处方,这样即使居家隔离休息的医护人员也能利用移动系统发挥作用。同时,这些应用要尽可能地支持实时对讲、视频等功能要求,以达到“平战结合”的应用效果。

第三,各类流程的优化会继续成为医院信息化的主旋律。分时段的挂号、检查、治疗预约和预检分诊,使预约时段合理分布,减少人群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院感防控监测、隔离病房数字化应用,患者追溯、应急救援物资调度等,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减少医护感染的几率。各类移动检验、检查、治疗设备,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平”时可用于床边检查、外出义诊体检;“战”时可推到污染区,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疑似患者在院内流动。

第四,5G+机器人+物联网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良机。智能闸机等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设备会更多地应用在医院的防控工作中,通过入口显示屏,提供等待人数、等待时间等信息,起到精准控制院内候诊人员秩序的作用;通过身份证+许可码识别等方式,分流隔离不同的就医群体,并且提供自动化温度筛查、体征测量、音视频交互指引服务,各类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将逐步取代人工服务。

第五,AI+医疗大数据应用将成行业乃至社会的下一个焦点。作为AI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电子病历的数据质量和院内集成平台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AI对包括医学影像在内的患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基于知识的信息关联分析,能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医疗决策辅助、提前感知疾病预警。与防控工作相关的大数据分析,如候诊时间、区域相关性分析、健康状况追踪、密接追踪、隔离跟踪、疫情上报、防控物资调配等成为数据分析应用的重点之一。

以何为?如何为?

首先需要慎思,要深入思考、精意覃思。医院启动每项信息化建设前都要问自己,到底是不是?该不该?值不值?比如,如果在不适合机器人移动的门诊大厅摆放移动的咨询机器人,是不是使用手机、自助设备的解决方案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又比如,使用人脸识别进行缴费、进闸机、代替电子签名、打印检查报告等,在医院这种大部分人都带口罩的的环境下是否适合?成本如何?而且,医院的服务群体中还有不少不适用人脸识别的患者,如外伤患者、婴幼儿患者等。

其次是要明辨,要析微察异、去伪存真。第一要搞清楚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和资源,在这些众多的功能需求中,哪些适合自己的团队。另外,在这些适合自己的工作中还要区分哪些需求是刚性需求,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唯一的?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手段?

比如智慧病房的对讲呼叫功能,目前没有比之更合适的解决途径,因此它具有不可替代性;电子床头卡,虽然可以使用传统的纸质方式,但及时性、准确性不足,而且人工更换成本高,容易出错。上述两项具有存在必要性,类似这样的需求应该重点研究和开发。

再如床旁护理、床旁交互这些功能,其实不一定要通过床头屏来实现,还可以用手机或移动推车的方式去实现,因此这类功能属于增值性功能,可以适度发展。而床头屏便民惠民的功能,个人则认为价值不大,因为屏幕通常位于患者身后、头部的上方,对于卧床休息的患者来说使用非常不便,同样的功能通过手机实现效果更佳,如点餐、健康宣教、费用查询等。因此,个人认为在这方面不应花费太多精力,应该把节省下来的更多精力用于新功能、新产品的拓展,例如ICU探视、新生儿探视等,因为无意识的患者无法使用手机,这是刚性需求

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医疗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发也需要分清本末,哪些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就应该优先;哪些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可以往后放一放,甚至直接放弃。要区分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判断真正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价值。其实只要理清思路,方法、产品自然而然就来了。现在,医疗信息化的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从抗疫到复工,医疗信息化大有何为!

信息安全,永恒的旋律!

疫情期间,很多医院都紧急上线了一些系统,在此提醒各位同行朋友,安全等保工作不能放松。对于疫情期间紧急上线的一些项目,一定要做一次全面的安全排查。后续上线的项目一定要严格按照等保的要求,进行上线前的安全评估和测试、上线后的运行监测和运维管控。对于疫情期间开通的远程维护通道,即使已经使用“VPN+堡垒机”提供临时通道,也应该再做一次全面的排查清理。信息安全市场仍有深挖的潜力。

【作者简介】

马丽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委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妇幼专委、新技术与应用专委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专委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院信息化分会智慧医疗专委副主委;广东省医院协会信息专委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互联网智慧健康专委副主委;佛山市信息决策委员会专家。曾参与国家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区域平台、区域健康档案、区域妇幼、居民健康卡等多个行业标准规范的研制。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谭啸】

赞(22)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马丽明专栏】疫情揭示医疗信息化大有可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