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琚文胜专栏】卫生信息化在北京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主任 琚文胜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人口众多密集、人流交互繁杂,传染病防控难度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更大。因此,北京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与效果备受瞩目。

特别是2020年6月11日在北京新发地爆发的聚集性疫情,一度让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甚至焦虑。因为新发地是全国乃至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日均车流量3万多辆(次)、客流量5万多人(次)。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在这种人群聚集、辐射面广的地方爆发疫情,防控难度非常之大。但是经过近一个月的严密防控,北京基本阻断了这次聚集性疫情的传播。

北京之所以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疫情,得益于坚决有力的领导、各部门的联防联控、卫生行业的专业能力与全力以赴、群众的积极配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系统在防控工作中几乎无所不在,融入了防控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居民应用最多的“健康宝”,是一个通过智能手机查询自身防疫相关健康状态的小程序。居民通过微信、支付宝可快速查询个人防疫相关健康状态,查询结果包含“集中观察”、“居家观察”以及“未见异常”三种状态,分别用红色、黄色以及绿色进行标识。在办公楼宇、餐馆、商场超市、酒店、公园等公共场所,通过扫一扫,可以对到访人员的个人健康状况进行查询,如果到访人健康状况异常,扫码时直接提示救护车呼叫音,以便对有疫情传播风险的人员进行管理。截至2020年6月25日,全市累计2900万人使用“健康宝”进行了3.6亿次健康状态查询。与“健康宝”类似的,北京面向大众推出的应用还有“京心相助”、“疫情防控行程卡”等,这些小程序在诸多生活场景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已为群众所熟悉。

在全社会通过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卫生信息化无疑是份量最重的部分。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CHIMA)对全国1014家医院在疫情期间信息化支撑情况的调查显示,为疫情防控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改造或扩展的医院占73.27%,改造或扩展的信息系统涉及互联网咨询、预检分诊、远程会诊、流行病调查、AI辅助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等20多个方面。北京地区的不少医院也同样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改造或扩展工作。例如各医院按要求开发上线了流调筛查小程序;北京协和医院、友谊医院等紧急搭建信息系统,使放射科医生可以居家阅片并撰写检查报告;在医生工作站、护士站等系统增加传染病患者和发热门诊患者的标注,提醒医生在诊疗时注意详细询问等。

除了医院,北京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单位也迅速改造或开发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用于全市的数据收集分析、决策支持、疾病监测预警、物资调度、为百姓提供疫情防控信息服务等。

在各类卫生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北京对疫情防控做到了科学决策、迅速反应、精准防控。

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在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通过信息系统收集各方面数据,为市领导、疫情防控指挥部、各相关部门提供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与住院患者个案信息、患者预约就诊信息、急诊床位使用信息、发热门诊患者信息、外地来京就医患者信息、高风险就诊患者信息、居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展情况、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核酸检测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及分析,为科学决策、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部分数据还按要求共享给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部门,为联防联控打下基础。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为管理部门建设了疫情防控决策分析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来自市防控办、各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信息中心等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涉及医疗服务、院前急救、密切接触者管理、集中隔离管理、物资管理等十多个信息系统。这些数据以多维图表、热力地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如“发热门诊”模块支持按照区域、机构、门诊量等维度进行热力与地理分布展示,同时可按照患者户籍进行区域分析,按照机构进行本地与外地发热患者比例分析。“物资保障”模块可以根据北京市重要医疗物资的管理需要,监控医用防护口罩(N95)、医用连体防护服、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等医疗物资的库存量、使用量等数据。

北京卫生健康疫情防控决策分析平台

加强疫情监测预警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了新冠疫情快速监测联防联控平台,该平台包括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支撑系统、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系统、集中观察场所管理系统等。

其中,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支撑系统提供了智能认知传染病、疾病的知识库(诊断关键词、症状体征库、检验指标库),可以智能辅助医生诊断传染病,有效提升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效率,实现关口前移,减少迟报、漏报,提高上报质量。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系统,支持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管理,发现密切接触者关联确诊或疑似病例,记录密切接触者14天观察时间中发生的状态变化(如转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结束观察、死亡)、体温,动态显示密切接触者数量的变化,计算和提示密切接触者的剩余观察时间和未来解除观察的接触者数量。系统提供按区、乡镇街道查看密切接触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推送密切接触者信息等功能。

现场数字化流行病学调查系统,是面向新冠疫情流行病调查现场工作人员开发的手持终端系统。利用该系统,工作人员可实时从云端下载流调任务,调查期间可实时采集音视频,并自动同步云端。系统还可自动采集流调工作人员与受访者的对话录音,自动将语音动态实时地进行文字转换,录音和现场转录的文本可上传到云端保存。其他流行病调查工作人员可协同配合现场流调人员进行文本梳理和报告编制,将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转换成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云端平台针对受访者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定位受访者的密接人群和地理分布状态。

全面保障信息公开

实践证明,越是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百姓对信息的需求越多、要求越高。政府及疫情防控的相关单位也只有通过更有效的信息公开,才能更好地动员社会、引导大众、协调各方、落实防控政策。

在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坚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防控措施、科普知识,做到了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在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处于一级或二级时,坚持每日发布疫情最新进展信息。新闻发布会覆盖北京市疫情防控全过程,对于社会关注的疫情防控热点、重点问题,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到应发尽发,将权威信息、政策解读、最新疫情等疫情防控信息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国内国外。2020年5月初,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00场之际,据统计,全市共有127家单位、145位发言人出席过发布会,回答记者关切问题500余个。新闻发布会的信息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触达大众,有效起到了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科学防疫、提振信心的作用。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发布频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发布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是2003年恢复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之最。通过卫生信息化提供的数据分析和一手资料,成为新闻发布会重要的信息来源。

除新闻发布会外,很多政府部门的网站及时开辟了专栏。例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网站在2020年2月初开辟了“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信息”专栏,专栏包括“疫情总览”、“政策文件”、“防控知识”、“媒体聚焦”等版块。“疫情总览”通过地图、统计图表展示全市病例分布、本地确诊病例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累计、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出院病例、死亡病例等方面的数据。通过网站还能够查询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地址、疾控机构电话及防护手册等内容,以及专家建议、疫情预防宣教信息等。疫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网站总点击量同比增加25%。

为避免患者在医院的过度集中,挤兑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自2020年3月3日起,北京市每日汇总全市130多家二、三级医院的急诊科就诊人次、抢救室和留观床位使用率,确定医院急诊科的拥挤等级,急诊留观床位使用率大于100%的提示“拥挤等级高”,70%至100%提示“拥挤等级中”,小于70%则提示“拥挤等级低”。拥挤等级信息通过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向社会发布,并用红、黄、绿色提示,便于患者根据急诊等级信息有序选择医院就诊。

医院急诊拥挤等级信息

加速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

北京是优势医疗资源聚集的城市,每年要接诊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据报道,201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超过2.6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患者约占三分之一。在疫情管控措施严格的情况下,很多患者受到限制,不能出门或不能进京看病。在疫情管控等级下调的情况下,如果在医院的有限空间内聚集大量患者,又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为此,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同时对进入医院的人采取测量体温、手机扫码查询健康状况和填写流行病学史调查表等措施,加强风险管控。

为满足不能到医院现场患者的寻医问药需求,北京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是基于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直接面向患者的互联网医疗,根据其是否涉及医疗核心业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涉及医疗非核心业务,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称为“网上咨询”,也即患者通过互联网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就医疗健康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医务人员解答疑问、困惑,提出建议意见,但不给出诊断意见、不开处方;另一种涉及诊断治疗等医疗核心业务,称为“互联网诊疗(医院)”,也即患者通过互联网预约挂号,挂号成功后,医患之间通过图文或音视频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医生根据患者既往电子病历,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复诊,开具电子处方,处方经过药师审核后,患者可以线上缴费,缴费完成后,通过医院药房或者第三方企业配送到患者家中或者指定地方,患者无需到医院就可以实现看病就医。针对互联网诊疗(医院),需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准入审批,审批通过后,医疗机构才能够开展。

在网上咨询方面,2020年2月1日,北京医学会开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线医生咨询平台”。该平台采用5G、人工智能、视频通信、远程医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疫情防治知识和医生在预防、就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可引导市民缓解焦虑、有序就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公共医疗资源占用压力。该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安排千余名北京医生连续排班,7×24小时面向北京市民提供咨询服务。截至2020年8月31日,平台总访问量为48367998人次,收到线上提问15887个,除无效问题外,医生全部回答。境外华人可通过微信、百度等登录平台,向医学专家发起咨询。与此同时,很多医院也开通了网上咨询服务。

在互联网诊疗(医院)方面,为提高各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的积极性,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于2020年2月18日出台了北京市互联网复诊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可纳入医保范围。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加快了审批节奏,截至2020年7月25日,北京地区获得互联网诊疗服务许可的医院已达60家,其中94%是2020年2月疫情发生以后申请并获批的。这些医院大多是有较强实力的三级医院,在全国或北京有较高的知名度。

通过互联网诊疗(医院),解决了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以及术后常规用药等就医需求,患者不用到医院就可以有效得到诊治,避免患者路途之劳以及院内人员聚集,降低了感染风险。其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复诊、医生在线开方、药师在线审方等功能,疫情期间利用线上医疗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同比增加了40%,增强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互联网诊疗业务上线1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展了近4千例次的互联网诊疗,占门诊业务量的1/5,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肿瘤慢性病患者和术后患者的用药问题,保证了患者的持续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是精神专科医院,自2020年3月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以来,平均每月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一千多人次,解决了精神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持续用药需求,为精神科患者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支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成了“互联网+中医特色+医保诊疗结算”医疗平台,形成包括咨询、复诊、处方审核、物流配送一体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7月25日,该医院共有28个科室的186名医生开展线上诊疗,为3万余名患者提供在线中医药服务,药品配送近7千人次,服务范围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

【作者简介】

琚文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管理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管理学访问学者。

主持制定《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等。主持电子病历共享工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等二十多项北京卫生行业重大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编委,《医院电子病历数字签名实施指南》主编。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赞(4)

评论 1

评论前必须登录!

 

  1. #1

    琚童鞋的总结全面细致详尽

    悟空1174年前 (2020-09-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琚文胜专栏】卫生信息化在北京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