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浙大四院周庆利副院长:我的医学工程与IT融合之路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朱小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简称浙大四院)于2014年10月开业,为浙江大学第四家综合性直属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公共卫生)为一体的省级医院。作为一所新建医院,浙大四院如何赢得患者的青睐?除了从浙江大学各大附属医院抽调“硬核”医疗专家团队派驻义乌,让患者感受最直接的,莫过于就医体验。

步入浙大四院门诊大厅,看不到通常医院人满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现象。位于大厅中央的一座环形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门办、病案、医保等业务。不远处,靠墙摆放着一排鲜亮时尚的大屏自助机,以及刷脸借用充电宝等便民服务。这些机器分布在门诊各个楼层,医院仍提供少量人工窗口,满足不习惯使用自助机人群的需要。

浙大四院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门办、病案、医保等业务。
浙大四院引入大量大屏自助机,同时保留少量人工窗口。

作为分管浙大四院后勤的副院长,周庆利说自己“管的面比较宽、比较细”。比如,医院哪些地方正在施工,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处设施采用了对患者饱含用心的设计,甚至病房卫生间地砖采用了什么颜色、什么材质的装修材料,周庆利都了然于心。

信息科是周庆利副院长分管的科室之一,这与他早年在设备科就涉足信息化的经历密不可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 周庆利

从设备科跨界到医院信息化

“我毕业于医科大学,学过基础临床,平常跟医、护、技交流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一些。”周庆利说。

1991年,周庆利从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设备科工作。

1994年,周庆利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设备科科长。在医院还没设置信息科时,周庆利就开始摸索电脑,为很多医疗设备开发单机版系统,生成电子化报告。这样,医院一部分计算机管理的工作也就划到设备科。从现在来看,当时设备科已经涵盖了两个专业:一是医学工程,二是计算机。

那时,计算机在医院的应用主要是把门诊收费电子化,代替人工收费,而且医院开始出现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门诊HIS系统。

当时的医疗设备大多是进口的,很多检验检查结果只能以简单的打印纸条呈现,不能呈现完整的报告。周庆利就试着自己写代码,先是开发了电子化检验单,慢慢地就开始开发检验检查电子报告系统。1998年前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设备科自主开发了网络版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这在当时的全国医院中属于走在前列。后来,又开发了影像图文系统。

2000年左右,医院投资引入PACS系统。当时已经成立了信息科,但是考虑到项目投入较大,而周庆利又熟悉医工结合,就将这个任务落在了设备科。经过仔细考察,医院选择了一家韩国PACS产品。PACS系统上线后,将全院所有的影像都涵盖进来,包括放射、病理、超声、内镜等,成为浙江省第一家部署Full PACS的医院。从此,医院但凡建设计算机与临床结合的系统,基本都会征求设备科的建议,医院的网络设备、数据库、服务器、终端设备等也都放在设备科负责采购。

在电子病历系统建设过程中“积累”

“我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我喜欢积累。”周庆利介绍,“一个电子病历系统项目做下来,就积累了70多万字的文档资料。”

2012年,医院全面升级门诊信息系统,上线原来没有的病区电子医嘱和电子病历。整个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引入新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经过两年半时间,医院对整体信息化进行了全新架构,建立ESB集成平台,同时实现了医院HIS系统的全面升级和许多系统的新建。

在此过程中,周庆利开始思考,如果医院自己的工程师不足以支撑医院信息系统的自主开发,将来应该怎么办?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是从开发到维护全部外包给企业;第二种是医院自主开发,需要养几十号工程师;第三种是走中间路线,找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系统,医院工程师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临床需求分析,二是从技术上能判断、懂得实施方法和项目管理。那时候,医院信息科能够招到正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都不多;后来逐渐能够招到硕士、博士,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人才队伍。周庆利要求他们走到临床中去,了解临床的流程和需求。

周庆利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把系统上线,还要考虑医院能得到什么。

一是要留下有价值的实施文档。特别是系统背后的各种需求分析、流程设计文档,这是可以继承的。比如,抗生素管理、合理用药等系统的需求文档一定要经过多部门协同讨论完成,单纯从系统功能上是看不到背后的管理过程和逻辑的。

信息科设立“需求分析”的专人专岗,该工程师负责文档的整理归纳、临床需求整理。比如,抗生素、过敏史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个需求看似简单,但几乎没人能写得逻辑严谨、内容完整,都是依靠传承。一般实践者很少知道两者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和信息系统预警熔断机制,并且缺乏系统性思考。而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等建设过程中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将诸如此类的临床经验转换为可以继承的知识。

2015年2月,周庆利赴任浙大四院副院长,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资料带到新的单位,继续发挥作用。

二是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实施大型项目,可以培养医院信息化人才。周庆利强调,医院要掌握关键技术。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专业背景,将信息科人员进行专业分工,有人负责做需求分析,有人负责实施集成平台,有人负责应用开发。

周庆利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找到信息科的专业定位,否则都是‘电话工程师’,存在的价值不高。这个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有医疗、护理背景更好,这是医院信息化特性决定的。”

探索电子病历系统专科化

“信息系统是体现医院管理内涵的载体,不是界面好看就好。信息化做得好不好,一看业务效率,二看医疗质量。好的临床信息系统,可以做到质量管控的智能化,尤其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可以提升业务水平,减少医疗差错,达到同质的质量标准。”周庆利说,“信息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原来没有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就手写,信息不能共享。但是信息化之后,局部看似增加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但会提高整体效率。所以,信息化不光要利己主义,更要利他主义。门诊电子病历就是典型。”

“现在我们距离理想的电子病历还有差距:集成度太高,尤其没有解决体现临床信息化这个问题。理想的电子病历系统应该是专科化、独立化的。”周庆利说,一旦临床的要求提高,很多设计的不合理性就凸显出来。

2012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上线电子病历系统的过程中,周庆利曾做过两个大胆尝试,一是构建临床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二是将医嘱从HIS中“拿出来”放入电子病历系统。

“当时市场上虽然有这方面的理念,但还没有现成的产品。我是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产生了这些思考,特别是融入了自己对临床需求的理解。现在,业界都在谈临床业务一体化,其实就是把HIS和电子病历系统解耦再组合,并进行临床专科化粘合设计。集成平台或中台力求解决系统耦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医院都不满意信息化?因为没有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周庆利坚信,未来的HIS系统不应做得太复杂,除去增加“智慧”的成分,已经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个性化空间。相比之下,临床信息化大有作为,尤其是电子病历系统的专科化。不同专科可以采用不同品牌的电子病历系统。只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数据共享,目前不是大问题;二是业务共享协同,相对难一些。比如,医共体、医联体、互联网云医院等,都还在尝试当中。

周庆利透露,医院正在建设临床信息化研发实验室,重点探索电子病历专科化,引入不同的公司合作开发,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浙大四院咖啡屋,可供医务人员小憩、会客交流。

“医学同时体现人文哲学,这一点不可能数字化。”周庆利坦言,“老百姓需要的是充满人文的智慧医院,不能因为技术而忽略了对人的关怀,要冷静思考医学的本质。”

【人物简介】

周庆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医院建筑工程装备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工程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工程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临床工程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医院协会互联网医院管理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秦勉】

赞(1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浙大四院周庆利副院长:我的医学工程与IT融合之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