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大医院都在考虑引入物流机器人作为全新的院内物资配送方式,代替传统护工配送、气动物流传输、轨道式物流传输等方式。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现阶段物流机器人在院内物资转运场景中还往往存在“跑不动”“跑不顺”的现象。对此医院又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呢?
物流机器人在院内物资转运中的优势
1.可替代的业务范围广
医院物流机器人在设计上已经可以满足各类应用环境的物资转运,包括中心药房药品配送、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输液包配送、消毒供应室洁包配送及污物回收、各科室内部药品和耗材配送、检验标本配送、患者及医护人员餐食配送、被服配送及回收等。
2.负重大,能够实现高效的物资配送
较其他配送方式,医院物流机器人在载重方面更占优势,单次配送重量最高能达到500公斤,可以满足院内大部分科室物资配送的要求。
3.任劳任怨,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医院物流机器人完全可以做到全天无休、随叫随到、任劳任怨,堪称标准“劳模”。在实际应用中,较人工输送方式更加专注,同时差错率低。
4.全流程记录的配送记录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发展,对于物资配送的实时记录及配送全过程的记录数据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物资配送闭环管理。而物流机器人在这一方面具备优势。
物流机器人在院内“跑不动”的三大原因
具有如此多优点的物流机器人,理应成为各大医院物资配送的“主力军”。但是为什么物流机器人在医院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跑不动”“跑不顺”的现象呢?
1.基建规划未能“先行一步”
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已经在考虑如何提高院内物资转运的便捷性、实用性、智能性,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此时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基建的规划阶段,需要给物流机器人“留条路”,也即提前规划各功能科室和病区之间的位置,做到规划先行。
笔者所在医院的病区药品运输路线规划如图1、图2所示:在中心药房所在的楼层(二楼)留出2米宽的通道,同时这也是内部员工通道,不会接触到患者;药品运输的全过程都是应用东、西两个塔楼的药梯(也即图中的梯1、梯2),直接到达病区护士站,实现最短的运输路线。
不过,基建规划完成后,并非已经万事大吉。在物流机器人的运行路上,经常存在“路通、门不通”的问题,此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以图1所示的二楼路线为例,共涉及四扇门,其中一扇门(员工通道的对外门)在开启状态时会挡住药梯入口(如图3所示)。这个问题是在规划之初没能预计到的,幸好我们在机器人线路走访时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及时改造。
2.临床应用需求不明确
对于临床科室或职能部门来说,物流机器人是新鲜事物。笔者所在医院在需求调研时,很多科室都表示愿意尝试应用物流机器人,但到实际应用时会发现前期需求很多时候是不明确或者说比较盲目的,而厂商为临床科室、职能部门提供意见时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需要医院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部门深入调研,同时也要多掌握物流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理解物流机器人是怎么运行的,这样才能帮助临床明确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缺乏统一调度,未能实现最大化利用
现有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往往是以单独场景为主的,以科室为单位开展的探索自成一体,缺乏统一的调度机制,这样必然会造成各类设施不能复用,以及应用的孤岛化。
其实在医院实际应用中,大部分物流机器人的场景应用都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比如:早晨5到7点是检验标本转运的集中时间段;静配中心的愿望是首批输液包在早上9点前能够达到各个病区;上午9到10点后,医生查房结束,大量药物医嘱开出,此时是中心药房的药品转运高峰期;手术室希望在当日排完明日手术后,器械包在当日晚间时段由机器人提前送达到各个手术间门口;库房的物品转运需求是在临床提交申请单后,随时可以给相关科室转运物品。
综合上述需求,可以看到,建立统一的物流机器人调度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在解决医院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最大化,减少重复投资。以检验标本转运为例,通常在早晨5到7点会有大量的并发,此时对物流机器人的需求是最旺盛的,可能有几个病区就需要几个物流机器人;但是在之后的时间段,需求量大量减少,乃至不需要物流机器人、仅用气动物流传输就能够满足,此时完全可以经过合理规划,将物流机器人派送到其他业务场景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体来说,智慧医院建设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支撑医院更好的运营和发展,优化患者就诊感受,提高医疗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效果。随着各个医院对物流机器人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做好基建规划、明确临床需求、建立统一调度管理机制等基础上,相信物流机器人在医院一定会跑得更多、更快、更灵活。
【责任编辑:秦勉】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