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发展提质增效,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引导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实现发生重大疫情时院区功能转换,对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2年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国卫医发〔2022〕7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要求。现解读如下:
一、请问从国家层面出台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政策有何考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发展提质增效,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要看到,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仍不足。
发展公立医院分院区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救治体系的要求。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在保障日益增长的群众健康需求的同时,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实力强的公立医院适度发展分院区,这是确保重大疫情发生时,公立医院能够迅速转换功能,满足疫情防控需求的具体举措。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不仅关注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更加关注“质量、水平”,这是扩大“实力强”的公立医院优质资源的需求方因素。三是规范发展分院区的需要。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各地也出现发展分院区的探索和实践。为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首次明确了分院区的定义、条件、规模等,规范引导“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等分院区,在短时间内转换为重症患者收治院区,依托现有优质医疗资源全力救治患者,显著提升救治率、降低病亡率,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为疫情防控下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一些地方政府和公立医院在推进分院区建设和管理中面临新挑战,迫切需要出台指导性文件。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通知》,指导地方规范管理分院区,做到合理有序发展、科学规范管理分院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请问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是否意味着公立医院的规模将持续扩大?如何做到合理有序发展、科学规范管理?
规范发展分院区,并不意味着公立医院的规模将持续扩大,而是遴选“实力强”的公立医院适度发展分院区,同时避免一些尚未达到要求的公立医院盲目发展分院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要求,“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应当满足申请条件,其综合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效率等应当是区域内先进水平,并且在通过医联体建设、双向转诊、日间手术等措施,协同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后,仍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医院自身的建设发展阶段,在加强人才储备的前提下,可视情发展分院区。发展分院区,旨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发生重大疫情时院区功能转换,应当“优中选优”综合遴选并加以规范、引导。
与主院区要求一致,公立医院分院区应当严格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要求,依法规范执业。在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命名、评审评价、审核校验、执业行为、临床技术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三、请问公立医院分院区如何设置审批?
《通知》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审批的要求。一方面,强调设置分院区必须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充分征求举办单位和主管部门意见,做好运营、资产、人员等前期论证。另一方面,明确了设置审批权限。省域内设置的分院区,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审批。主要考虑是,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掌握省内医疗资源情况,对区域内,特别是跨地市办分院的情况进行审批,有利于统筹协调省内资源、科学合理推进,发挥大型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抑制部分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和公立医院不合理扩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特定项目确需跨省设置分院区,由主院区、分院区所在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以合作协议形式明确审批、登记、校验、监管等分工职责,依协议进行管理,并将合作协议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委属(管)医院设置分院区,应当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要求。
四、请问公立医院分院区命名有何规则?
医疗机构规范命名事关群众看病就医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权益。公立医院分院区命名应当规范,不能引发歧义或者误导患者。《通知》对公立医院分院区命名提出了明确要求。分院区名称由主院区第一名称、识别名称和通用名称依次组成,体现分院区与主院区间业务关系,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命名有关要求。原则上,分院区通用名称为院区、分院;识别名称为地名、方位名、顺序名或者其他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名称。分院区登记名称为“主院区名称+识别名+院区/分院”。
同时,《通知》也明确提出,除符合条件的分院区和国家层面推动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单位外,其他医联体、医院托管、对口支援等合作模式的成员单位不得以“某某医院+识别名+院区/分院/医院”形式命名。从规范命名的层面,将公立医院分院区和其他合作形式等进行了区分,有利于群众选择就医。
五、请问公立医院分院区如何进行评审评价和审核校验?
《通知》明确公立医院主院区和分院区作为统一整体进行评审评价、审核校验和绩效考核。分院区依法执业登记后至等级评审前,按照主院区等次和级别进行管理。在主院区下一周期校验时,以主院区与各分院区为整体进行评审评价和审核校验,结果由主院区、分院区同等享有。分院区在开办当年度可不参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下一年度应当与主院区作为整体纳入考核。原则上,主院区、分院区统一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对象。
六、请问对公立医院分院区如何进行执业登记和执业行为管理?
《通知》首次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单独副本登记管理”要求。主院区、分院区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主、副本登记,同时对分院区进行单独副本登记管理。对分院区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房屋建筑面积、床位(牙椅)数量、诊疗科目、服务方式等应当单独核定登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同时,《通知》进一步明确,分院区开展的诊疗行为应当与其登记的执业范围、诊疗科目相适应。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在主院区和分院区执业的,其职称、执业范围和技术水平应符合主院区所属级别和类别医院的基本标准。在省内设置分院区的,统一在主院区执业注册,无需办理变更注册和多机构备案手续。这也实现了主院区、分院区之间人员管理“打通”,人力资源统筹调配和一体化管理。
七、请问对公立医院分院区临床技术应用如何管理?
《通知》首次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与主院区在临床技术应用领域实行“同步”管理。一是要求建立分院区与主院区同步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二是明确了在主院区获得相应医疗技术资质的医师,在分院区具备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相应医疗技术,包括经备案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这也实现了医师医疗技术资质在不同院区间互认,但是在分院区还需要满足硬件等条件方能开展相应医疗技术。三是明确了对于部分准入管理的医疗技术,实行分院区单独准入管理基础上,优化审核准入流程,简化申报审批程序。这也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供了相应技术保障。
八、请问如何保障患者在不同院区之间获得相对一致的医疗服务?
《通知》首次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与主院区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要求,以保障患者在不同院区间就诊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诊疗服务。一是要建立完善并落实分院区与主院区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临床诊疗规范和标准,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二是强化不同院区医疗质量监测、评估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三是要逐步完善医疗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实施统一的医疗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提升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九、请问公立医院应当如何设置不同分院区的功能?如何推动实现不同院区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是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的核心目标之一。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分院区必须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统筹各院区资源布局,明确不同院区的功能定位,做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相适应,避免资源错配,造成浪费。
《通知》对于如何实现分院区科学布局发展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从无到有”。在医疗资源薄弱的边远地区、城市新区等,规划布局综合性院区,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二是“从有到强”。在医疗资源有一定基础的区域,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专病、专科中心,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就医需求。三是“从强到精”。鼓励在分院区布局优势学科群,探索以重要系统、重点器官、重大疾病为核心的中心化建设发展模式,建立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神经系统疾病中心、心血管疾病中心等,逐步建立学科融合发展模式。四是连续服务。建立不同院区间患者转诊、会诊机制,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连续性服务。五是功能切换。探索主院区、分院区转换机制,分院区稳定运行,其综合服务能力完全超越、可替代原主院区时,可考虑将分院区调整为主院区进行管理。
十、请问如何实现不同院区间医疗资源统筹调配、高效运营管理?
实现不同院区间医疗资源统筹调配、高效运营管理,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是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知》对“完善公立医院分院区统筹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强调不同院区间迅速功能转换,提升重大疫情救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平急结合、功能转换发展模式。在分院区强化“三区两通道”设置,预留可拓展空间,加强呼吸、重症、感染性疾病等科室建设与能力提升,强化标准化发热门诊、独立设置感染性疾病病区建设,在应对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迅速进行功能转换。二是鼓励实现医疗资源统筹共享,发挥资源使用效率。集中建设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不同院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服务。探索大型检查仪器设备跨院区预约服务,缩短患者等候检查周期。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各院区间应当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减少患者就医负担。建立多院区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多院区间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三是统一高效运营管理。以公立医院为整体,专门设置统一部门对不同院区间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完善不同院区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岗位管理,实现不同院区间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完善与多院区管理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主院区和分院区的工作量同等作为职称晋升、定期考核等的依据。针对不同院区对应发展阶段,可适当予以支持倾斜,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是互联共享数据信息。统筹规划建设多院区间互联共享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管理等信息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十一、如何加强公立医院主院区、分院区党的全面领导?
《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各院区由统一党委领导。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建立扁平化行政管理框架,主动控制运行成本。清晰界定主院区和分院区管理权限,依托信息化建设,实行各院区综合事务、医疗、人事、财务、科教、后勤等统一管理。强化落实公立医院章程,涉及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重大事项,由医院依章程统一决策。
专家解读一
规范多院区管理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付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了引导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并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基础上,《通知》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从设置公立医院分院区原则、规范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命名管理、评审评价和审核校验、执业行为、临床技术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规范分院区执业管理,同时《通知》还从加强党全面领导、合理功能定位、统筹调配医疗资源、高效运营管理、互联共享数据信息、优秀医院文化等方面完善分院区统筹管理机制。总的来看,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短期看,多院区建设是做好疫情防控,“平急结合”的需要。应当明确,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的提法来自新冠疫情防治经验总结。未来一段时期,我们仍然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而大型公立医院必然承担主要救治任务。如何在完成新冠患者救治的同时,统筹做好其他患者的日常医疗服务?湖北武汉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整体投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而主院区保障群众日常就医需求的实践证明,建设公立医院分院区是落实“平急结合”模式的重要举措。
二是长期看,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实质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进一步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分院区,统筹调配医疗资源,进一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通知》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布局发展的方向。在医疗资源薄弱的边远地区、城市新区等,规划布局综合性院区,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医疗资源有一定基础的区域,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专病、专科中心。建立不同院区间患者转诊、会诊机制,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连续性服务。当然,“扩容”并不意味着公立医院“扩张”,《通知》强调,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要符合区域医疗规划,达到相应的标准,做好医疗资源储备,避免摊薄医疗资源和虹吸效应。
三是从内涵上看,多院区管理的重点在于科学规范、高质量发展。《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提出,规范引导“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应当满足申请条件,其综合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效率等应当处于区域内先进水平,并且在通过医联体建设、双向转诊、日间手术等措施,协同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后,仍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医院自身的建设发展阶段,在加强人才储备的前提下,可视情发展分院区。发展分院区,旨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应当“优中选优”综合遴选并加以规范、引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分院区在人才培养、医疗质量同质化等领域需要重点加强,实现多个院区“一盘棋”。
专家解读二
做好三个明确 强化多院区管理
浙江省医院协会 马伟杭
随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出台,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分院区建设的要求已经明晰。如何办好分院区,不仅需要规划布局,更需要注重内涵建设、强化运行管理,以实现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的。
一、明确举办目的,强化规划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不断完善并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特别是让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公立医院举办不同类型的“分院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个别医院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合作不规范使用“分院”之名,迫切需要对分院区建设与管理进行规范、引导。
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于今年1月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对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的性质、规模和数量等作出明确界定。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引导公立医院分院区合理有序发展、科学规范管理。这也说明,顶层设计层面,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正逐步建立完善。
笔者认为:鼓励实力强的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是党和政府回应人民群众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具体举措。因此,要依据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同时,各部门也要为“分院区”建设提供资金、土地、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保障。对符合举办“分院区”条件的医院来说,要结合现有综合实力和学科特点,合理确定举办“分院区”的数量和规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并确保医院整体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分院属性,强化规范管理
公立医院举办的“分院区”已被明确界定为是非独立法人的机构。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规范“分院区”管理,把“分院区”办成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均衡布局的示范“窗口”,成为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这也显得格外重要。
规范“分院区”管理是全方位、全周期的。首先,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各院区由统一党委领导,确保“分院区”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工作与总院保持一致。其次,要明确对“分院区”的依法管理,包括从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和监管等方面要明确法律责任。再次,在同一个法人主体的组织框架内,要强化经济运行管理的一体性和机构行政管理的整体性,同时要探索授权管理运行的有效方式。最后,要坚持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临床诊疗规范和标准,以及综合监测、评估和评审等业务管理的统一性,以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和同质化。
三、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建设内涵
“分院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是“主院区”的简单复制,更不能抢资源、占地盘、无序扩张,而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从政策角度来看,《通知》明确提出对医疗资源基础条件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分院区”规划布局要求: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要布局综合性院区。在医疗资源有一定基础的区域要注重特色专科的建设。同时,鼓励“分院区”布局优势学科群,探索以重要系统、重点器官、重大疾病为核心的中心化建设,形成新模式、推进新提升。从实践角度来看,集中专科优势、突出重点服务的“分院区”管理模式,在专科能力提升领域更具优势。这样的“分院区”不仅能有效承载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延伸,同时也能从技术资源、服务声誉等诸多方面“反哺”主院区,形成主院区与分院区间的有效支撑、良性互动。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许多实力强的高水平医院主院区地处繁华市区,发展空间、结构布局、资源统筹等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条件受到严重制约。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同时承担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但其地处杭州市中心庆春路,占地面积受限,难以在现有空间上进一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医院在余杭区建设“分院区”,并将其规划为未来的主院区,与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浙江良渚实验室)拟共同将其打造成医学科技研发和临床医学实践的策源地、转化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知》提出“探索主院区、分院区转换机制,分院区稳定运行,其综合服务能力完全超越、可替代原主院区时,可考虑将分院区调整为主院区进行管理”,也为高起点、高质量定位“分院区”建设与管理指明方向。因此,一些居于城市核心区域的“老牌”高水平公立医院要做好长远发展的谋划,将“分院区”建设与完善平急功能转换,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结合起来;与完善医院功能建设,提升医院科教研和综合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起来;与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分院区”建设的初心使命。
专家解读三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的内涵价值和管理要点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高解春
近期,国家卫健委《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颁布,为公立医院规范分院区管理明确了要求。从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模式、“一院多区”管理的核心内涵和管理要点进行梳理和解读,十分必要。
“一院多区”的核心内涵是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传统惯性的单体医院规模发展模式导致的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卫生资源配置不充足、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通知》,明确“一院多区”模式,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地方在规范管理分院区时,必须以患者就医需求为导向,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统筹各院区资源布局,明确不同院区的功能定位。做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流动布局,最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
同时,公立医院“一院多区”是实现重大疫情发生时院区功能转换的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协和医院西院快速转换成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收治定点医院,为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通知》从分院区建设、学科和资源配置等进行明确要求,使平急结合、院区功能转化有了学科、设施和组织管理等政策保障。同质化和高效统筹是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关键。
《通知》从设置、审批、登记、命名到功能定位、学科建设、资源统筹、运营、信息、文化等明确规范管理的要求,对于公立医院开展分院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政府主导的规范设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下的分院区设置,政府主导责无旁贷。严格按照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医疗资源布局,尤其是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在政府统筹管理下进行。优质资源扩容和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是分院区设置的原则方向。跨省设置分院,原则上结合国家医学中心辐射、区域医学中心建设,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省市内设置分院区原则上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划。
(二)权责清晰的规范管理。《通知》明确了公立医院分院区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命名规范、评审评价、审核校验等要求,让分院区管理有章可循。其中,以区域规划为依据的前期论证、与主院区统一管理的规范执业登记、统一规范命名、主院区和分院区统一纳入绩效考核等规定,对强化主院区的责任意识、同质化意识、人才储备和质量效率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索平急结合功能转换。平急结合、功能转换是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重大探索。《通知》明确要求在新建分院区时要强化“三区两通道”设置,预留可扩展空间,加强呼吸、重症、感染性疾病等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强化标准化发热门诊、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病区设置,从建筑、设施、人员配备、预案制定等方面做好准备,保障发生重大疫情时,可迅速实现分院区功能转换。
(四)同质化的多院区管理。“一院多区”是医疗资源横向整合发展,即通过同质化的扩容辐射、优化组合,提供更有效率、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分院区的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院区学科优势,鼓励在分院区布局优势学科群,探索肿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疑难重症疾病的诊疗中心,实现统一学科管理、统一诊疗常规、统一管理制度、人才柔性流动。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多个院区的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共享,使更多患者能够享受优质、可靠、安全的医疗服务。
(五)一院多区的统一高效运营。“一院多区”统一高效运营是同质化的保证。多个院区之间医疗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统一财务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统一药品招标采购、多院区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统一人员招聘培训和晋升制度,统一绩效考核与分配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最终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目标。
(六)认同为基础的文化建设。多个院区的文化建设,要在加强党委统一全面领导的同时,通过统一院训、院徽、标识等方式,高度认同医院原有历史文化并不断创新。既符合多院区员工柔性流动的管理要求,更要达到文化认同、方向一致,保障每一位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同时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认可。
【责任编辑:晓青】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