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琚文胜
近日,HIT专家网发表了一篇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医生沈社华博士写的文章《从爸爸住院经历看美国医院的信息化》。作者讲述了父亲在美国生病手术的过程,以及她作为病人家属体验到的美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给患者带来的种种便利。
我认真仔细地研读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四所医疗机构之间患者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这四所医疗机构是:帕洛阿尔托医疗基金会(Palo Alto Medical Foundation,以下简称PAMF)的诊所,该诊所的家庭医生对作者父亲的健康情况非常了解;埃尔卡米诺医院(El Camino Hospital),是一家社区级医院,有床位500张,是作者父亲这次住院做手术的地方;斯坦福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作者父亲曾经在那里看过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附属医院(以下简称UCSF),也是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作者十几年前曾在此工作,也在此看过病。四家医疗机构,分别定位于基层医疗服务、专科医疗服务,而且都在加州,除UCSF外,其余三家之间的距离都很近。
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
作者介绍的内容是比较典型的、一定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其中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与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医疗机构之间广泛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例如:在埃尔卡米诺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里,医生可以看到作者父亲平常用于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信息及服务剂量,这些药物是在PAMF的诊所开出的;而诊所的家庭医生也能够在电子病历系统里看到所有其他专科医院的医生给作者父亲的诊疗细节。此外,作者父亲之前去斯坦福医院看病时,医院可以直接看到他在PAMF诊所做的所有检查和诊疗记录。而作者本人二十年前在UCSF的诊疗记录,不仅得到保存而且传到了PAMF。文中涉及到的不同层级、不同定位的医疗机构,相互之间都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向患者开放的健康信息内容非常全面
文中提到通过埃尔卡米诺医院的“患者门户”,可以查看患者的就诊记录、与医护沟通的短信、检查结果、正在服用的药物。在就诊记录中的住院记录,可以看到医生和护士所写的病程记录,包括具体时间、治疗种类、治疗人员姓名身份等信息,还可以看到专科会诊的时间、诊断意见、手术记录等。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各项监测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目了然。
向患者公开这么多的、具体的、时间跨度这么长的患者信息,对医疗机构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对患者来说却非常方便。比如患者还可以看到自己有关种植的信息,这类信息的共享也很有意义。我的一位同学曾在一家骨科医院做过手术,植入了钢钉,后来她要去另一家医院做核磁,因不知道这个钢钉的材质是否适合做核磁,不得不专门跑到那家骨科医院申请打印相关材料,另一家医院看到植入物的材质材料后才给做的检查,整个过程颇费周折。
3.医疗机构的患者门户功能丰富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院为患者提供手机上的应用门户已非常普遍且功能丰富,患者门户在日常医疗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患者可以通过门户进行预约挂号、查看电子病历、与医生交流等。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提供了PC端的患者门户,PC端的患者门户也有适用的场景和人群。
4.患者可以方便地查看、上传、下载(打印)、分享自己的病历资料
这些功能都集成在患者门户中,作者就曾在电脑上从患者门户中将自己父亲的病历资料下载后,传给自己的一位也是医生的亲戚进行咨询,很是方便。
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电子健康记录的实际应用情况,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数据质量是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作者虽然未在文中描述他们如何提高电子病历的数据质量,但医院之间能够共享交换,同时向患者开放这么多、这么细的病历资料,甚至包括20多年前的信息,一定是以良好的数据质量为基础的。良好的数据质量是法律制度、医疗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当前,我国建设了数百个不同层级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平台,但由于医疗机构存在“不愿、不会、不敢”报送数据的情况,使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与应用受阻。对数据质量信心不足,可能是医疗机构不愿报数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以患者为中心与提高服务水平相辅相成。PAMF诊所和埃尔卡米诺医院在中国对应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区县级医院,属于基层医疗服务,但其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与服务水平却非常高。通过诊所、医院的信息系统,患者可以方便地浏览、使用电子病历,也可以在功能丰富的患者门户中方便地操作,而且患者门户既有移动端的也有PC端的,这些都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确实让患者感受到满满的诚意。而患者是比医生、护士更为挑剔的用户,他们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是努力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性。从文中看到,医院手机端的患者门户包括7个方面共47个功能,功能丰富且强大,满足患者方方面面的需求。其中,为方便患者信息共享,提供了信息的下载、上传功能,还有第三方软件提供的不同医疗主体间患者医疗健康信息的连接。卫生信息的共享通常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但对于区域平台之外的用户,需要有其他共享方式作为补充。如作者的一位当医生的亲戚就是区域平台之外的用户,作者只能将父亲的病历资料下载后传给自己的亲戚。这项功能在互联网医疗日益兴盛的今天本来并非难事,但在我国的医院中,能够为患者提供病历资料下载、上传等功能的并不多。美国卫生部在2015年就将电子病历的浏览、下载、上传作为建设标准之一,列入“有意义使用”的激励计划中。
2020年,由于认识到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场景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局限性,北京曾专门对医院移动应用中提供下载、上传病历资料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还制定了相关评价指标并开展测评,以推动医院为患者自主共享病历资料提供方便。但迄今为止,达到要求的医院还是少数。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琚文胜,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管理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管理学访问学者。
主持制定《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等。主持电子病历共享工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等二十多项北京卫生行业重大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编委,《医院电子病历数字签名实施指南》主编。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