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
“集团医院信息化,本质上是医疗机构协同服务的信息化支持问题。卫生主管部门拟出台《智慧医联体平台建设指南》,为各类医联体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应用智慧医联体信息体系,支撑高质量的跨机构医疗服务。”
2024年7月21日,在HIT专家网主办的“2024年集团医院信息化研讨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部原主任刘海一介绍了多医疗机构协同的信息化模式、高质量跨机构医疗服务所需的信息化基础以及拟议《智慧医联体平台建设指南》时所考虑的问题。
常见的多医疗机构协同信息化模式
刘海一认为,当前医院内部协同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做了多年工作,有了一定基础,但跨机构医疗协同服务方面的信息化还不够完善。例如,患者可能在三甲医院完成确诊与手术,到康复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与评估,再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持续的随访和治疗。现阶段的跨机构协同医疗服务,与“让患者好像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完成整个诊疗流程”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
“对于跨机构协同医疗服务的信息化模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刘海一介绍,常见模式包括以下三类。
独立信息系统的协同。在这种模式下,各医疗机构使用独立系统,通过建立基本信息、医疗记录、患者服务数据、管理数据等接口,实现系统对系统的数据共享。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系统的依赖性小,但系统接口较多。
协同平台+各机构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需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医疗机构通过平台接口接入,上传或下载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实现协同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需要一个集中管理平台的机构,区域内各机构系统通过统一接口由平台集中管理数据。“这种统一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模式,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一体化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多个医疗机构应用同一系统,由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承载系统建设运维工作,其他医疗机构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接入。“这种模式可应用于县域医共体建设。”刘海一介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需要统一各机构的业务规则与流程,可获得集中的数据,且仅需一家医疗机构集中维护管理系统。
“实现医疗机构协同的信息化模式各异,但将它们的应用效果抽离出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解决医疗、患者服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或沟通问题。”刘海一认为,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必须有效支撑医疗信息共享、患者服务信息共享与服务整体安排,才能最终实现医疗资源同质化的目的与效果。
信息共享为高质量跨机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信息共享是高质量跨机构医疗服务的基础。要实现跨机构的信息共享服务,首先要求各医疗机构自身信息系统有相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换规范与标准,保证系统间接口满足交换数据要求。
据刘海一透露,卫生主管部门近期在研究拟议《智慧医联体平台建设指南》,期望以此来指导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各类医联体通过应用“智慧医联体信息体系”,保障多机构协同医疗的质量,为患者跨机构就医提供便利,实现医联体的一体化管理。
“在智慧医联体的运行中,不同的系统业务,需要的信息支持内容不同。”刘海一介绍了在保障多机构协同医疗、方便患者跨机构就医、支持医联体一体化管理三个方面,智慧医联体的信息体系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做好跨机构医疗协同的信息支持,“让病历跟着患者走”。医联体应做好医疗记录的核心标识以及跨机构医疗记录内容的规范化,包括:统一患者身份标识,各医疗机构可识别出同一位患者;统一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标识,定位医疗记录来源及记录人员资质;统一业务相关项目字典,包括医嘱、诊断、药品、耗材、检查、治疗项目等;实现医疗记录共享,各机构病历记录格式可展示或可查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治疗、用药等患者诊疗数据的共享与应用等。此外,还需通过智慧医联体平台实现医疗相关指标统计,如(上转/下转)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人次等。
构建一站式患者服务体系,保障患者服务连续性。智慧医联体平台应为患者提供服务信息和服务支持,重点支持的服务内容包括:就诊资源的预约与安排、跨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支付、跨医疗机构的诊后服务等,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应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此外,平台还应汇总医联体患者服务相关统计指标,如开放号源数、转诊号源数、转诊床位数等。
同质化、高效益的多机构协同管理。对于紧密型医联体,实现管理系统一体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与流程的一体化。信息化的最大作用,是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度和合理分配。智慧医联体平台应抓住一体化管理的重点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同质化培训与考核认证、医务人员资源的多点执业服务、医疗质量管理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等。通过实现医疗人才多点服务、各类物资耗材的集中采购供应,使紧密型医疗体获能获得比单体医疗机构更好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更好地促进高水平医疗资源的下沉。平台可通过应提供医联体医疗业务、患者服务、综合管理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更好地促进医联体各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
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协同共享,必须同步考虑信息安全问题。刘海一介绍,医疗机构除了思想重视和加强管理外,还应从两方面着手保障信息安全:一是提升技术防护能力,及时发现与处理对系统的攻击与威胁。二是强化数据安全。加强平台数据保护,合法、正当处理个人信息。
“建立智慧化的体系,是医疗集团、医联体/医共体的发展趋势。”刘海一认为,各类医联体应重视和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赋能医联体,为提供高质量的跨机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