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充分利旧已有信息化成果,实现IT资产复用,参照政策要求与兄弟省份建设经验,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完成了检验结果汇集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应用。”
在CHIMA2025期间,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超介绍了西安市检验结果汇集共享平台的建设情况。目前该平台服务已覆盖西安市350家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市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约270家。
充分利旧已有信息化成果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更提出要求,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政策驱动各地加速探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路径。2024年初,考虑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决定以“检验结果互认”为切入点,率先在市属公立医院开展相关工作。
检验结果互认,离不开信息化支撑,且需要满足一定的前置条件。李超介绍,一方面,西安市卫生健康委要求医疗机构持续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部检验结果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西安市检验结果汇集共享平台,汇集全市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结果并进行统一质控,为互认管理体系落地提供技术工具。
西安市检验结果汇集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的建设特点之一,是充分利旧已有信息化成果,实现IT资产复用,降低系统实施难度。
李超介绍,能否利用已有的IT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一开始着实心里没底”。在可行性调研中,信息中心首先与医政部门深入交流,明晰其对共享平台的具体需求,并与原有平台的系统架构与功能进行比对,同时联合多部门深入医院开展调研。此时,东软集团带来其他省市利用原有IT平台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探索案例。经实地考察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认为这一改造方案契合实际,遂向原平台统建方西安市数据局提出升级改造申请,并获大力支持。
2024年1月,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完成共享平台的需求论证工作,3月完成部署联调,4月开始功能与性能测试。
共享平台复用了原有IT平台的系统架构、网络链路、对外展示路径、网络安全等能力,继承了原有平台的灵活扩展、高并发等特点,大幅减少新系统开发量,加速项目进程。在功能实现上,共享平台沿用原平台的对外发布路径,可通过公众号、小程序、政务类APP等窗口展示互认结果;在数据安全方面,共享平台依托政务外网,借助前置防泄漏客户端实现医疗机构点对点接入,保障数据的安全对接与集中管控。
此外,共享平台还通过对接西安市全民健康卡管平台,实现用户体系共享;对接西安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其补充检验数据,达成医疗数据的“一次采集、多次利用”。
融入诊疗流程,优化互认体验
检验结果互认,需贯穿“存储-传输-质控-共享-互认”全链条。在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西安市制定了基于本地实际的共享互认标准和实施办法,共计3大类14项内容,为共享平台的自动互认判断提供了标准和规则支撑。当前,在“数据质控”方面,共享平台内置300余条自动化质控规则,在数据上传时实时质控,确保数据质量;在“业务质控”方面,共享平台将室间质控结果、室内质控结果纳入互认判断过程,保证互认结果可靠性。
如何让结果互认“无感融入”诊疗流程,对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生工作体验至关重要。据介绍,在互认流程设计方面,共享平台提供“智能提醒”“报告调用”“结果引用”等互认支持工具,在医生接诊、检验开单、病历书写三个环节,实现结果互认的流程闭环:
第一个触发点是医生接诊时,通过HIS系统调用接口,门诊工作站将提示患者当前所有可互认的检验结果与报告;第二个触发点是医生开立检验申请单时,系统对重复开立的互认项目进行自动提醒;第三个触发点是医生点击调阅按钮时,系统提供结果引用功能,便于医生将已互认的检验报告导入电子病历。
2024年7月,共享平台进入推广应用期,并根据试点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李超介绍,在“结果上传”方面,共享平台的当前频率是一天上传两次(12:00与24:00),可满足大部分患者就诊的互认需求。在“结果下载”方面,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医生接诊时实时下载,但试点医院反馈:虽共享平台足以支撑高并发,但院内网络在诊疗高峰期偶尔会出现卡顿,影响接诊效率。因此,共享平台优化了下载策略,通过对接预约挂号数据,将患者可互认结果提前推送到医院前置机中,医生接诊时相当于在院内调取数据,互认效率大幅提升。
李超坦言,随着结果互认覆盖面的扩大,互认场景的复杂度逐步提升,还有部分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当前的互认流程存在“一刀切”,也即所有医疗机构采用同一套互认流程。但在实际业务中,不同层级医院的互认需求差异显著。以“上转”场景为例,上转患者大多病情复杂或发展变化快,上级医院通常需要重新开立检验申请,此时即便系统赋予医生“不互认”权限,仍会对诊疗效率产生干扰。李超认为,有必要对互认流程进行差异化微调甚至个性化设计。不过,此类调整涉及医疗管理规范与临床操作习惯的平衡,需医政部门与信息部门协同研究,在保障互认规范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医生诊疗流程的干扰。
此外,临床医生希望最好能在一个界面完成互认,无需来回切换系统,这就需要共享平台与业务系统一定程度上的紧耦合。但这一效果的实现,又特别依赖医疗机构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李超介绍,西安市卫生健康委网络中心正探索基于业务中台的服务订阅发布,希望实现与医院业务系统的标准化对接与业务协同,以减少医疗机构对接、改造的工作量。
推动医疗数据共享走向实处
截至目前,共享平台已运行10个月,覆盖西安市350家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互认项目超过100项,二级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达到80项。在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医疗协作、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等方面,共享平台的作用正逐步彰显。
结果互认也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李超认为,以政策为驱动,以业务场景为抓手,检验结果互认让共享数据切实服务于临床诊疗,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注入了内生动力,提升了区域整体的互联互通水平。经共享平台汇聚、治理的检验数据,为丰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便民应用提供了数据来源,推动医疗数据共享走向深处。
李超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首先是实现检验结果全面互认。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共享覆盖面(包括医疗机构与互认项目),实现全市范围内检验报告跨机构/跨区域报告调阅、检验结果互认和检验报告引用,继续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其次是深化检验数据应用。将AI等新技术融入平台,提供AI解读报告等信息惠民服务,让患者“查得到,更看得懂”;基于大数据,对互认情况进行分析,为医疗管理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第三方合作,在医生端开发辅助诊断支持相关应用。
第三,结合检验结果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施经验,推动区域影像平台项目的设计和论证工作,打造“西安市影像云平台”,助推西安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入新阶段。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