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北京:统筹推进 “三医” 信息化联动,赋能医改深化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市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深化医改有关情况。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介绍,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根据人民健康需求以及区域功能定位,通过开展疏解、补缺、医联体三方面工作,促进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一是疏解,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疏解,既坚定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务,又补齐平原新城等区域医疗资源短板。“十四五”时期以来,已先后建成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政府累计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加到5.3张,增加了14%左右。

二是补缺,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地坛医院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补齐儿科、精神、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让医疗服务供给结构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更加匹配。

三是医联体,加强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另外,建成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涵盖了200多家医疗机构,建成 “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

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市分管领导每个月召开“三医”调度会,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统筹推进。卫生健康、医保和药监部门建立了“三医”信息化联动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北京打造“京通”便民服务平台,集成“三医”服务,主要分为院前、院内和线上三方面。

一是院前,优化诊前和基层转诊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全市近300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放号周期,发布儿童门诊、康复医疗服务地图,为群众提供附近药店查询和医院空余车位信息,使群众看病拿药更加便利。推动实现22家市属医院全部门诊号源、10家在京央属医院50%门诊号源向基层投放,年底前还将推动其余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号源向基层投放,让基层转诊更加便捷。

二是院内,优化诊疗、住院和缴费服务。为患者提供线上候诊排队、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服务,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线上互认,今年1月以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患者近70万人次,节约资金1900万元。117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方便患者集中办理出入院手续。加强医疗、医保系统集成,209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实现各类医疗机构电子票据全覆盖。

三是线上,创新互联网诊疗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达102家,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5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今年前6个月全市互联网诊疗量达到112万人次,同比增长45%。各医院在开展线上复诊等互联网服务的同时,还“因院制宜”创新开展线上无痛胃肠镜预评估、自助开单审核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衔接有效缩短患者就医时间、降低就医成本。

作为高新科技企业和人才集聚区,北京市海淀区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助力卫生健康行业发展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一方面,助力基层诊疗效能提升,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搭建AI云诊平台,实现信息云存储,通过云端智联,AI辅助系统,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远程阅片年均达3万余例,形成了社区检查、专科医院诊断的高效诊疗模式。另一方面,推动预防关口前移,在海淀医院及4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署AI眼底筛查平台,对黄斑眼底病变等12类病症进行筛查,累计检测11万余例,运用AI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技术开展血液病早筛早诊1万余例,检测效率大幅提升。此外,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今年3月,依托“海淀健康”小程序上线AI医生助手,可辅助诊断3000多种常见疾病,有效提升了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北京:统筹推进 “三医” 信息化联动,赋能医改深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