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浙江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论坛:信息化让分级诊疗走得更远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沈媛巧

浙江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论坛

5月15日浙江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论坛在乌镇成功举办

5月15日,浙江省卫生信息学会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主题为“基于分级诊疗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论坛。作为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推动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正如倪荣主任所说,“中国人的健康,医疗卫生改革的基础在基层卫生,一切健康数据的数据源和数据元产生于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卫生不强,何来卫生强省。”

倪荣

倪荣主任表示要把信息化建设好,打牢基层卫生发展的基础

作为卫生强省的浙江省,医疗信息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浙江,领军全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桐乡市,自1998年开始卫生局几所医院就开始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2009年依托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开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2012年,开始趋于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对HIS、LIS、PACS、进行统一改造,统一了药品、医疗服务收费和诊断等目录。经过4年建设,已基本完成基于区域平台的综合管理系统、区域成本核算系统等系统,并探索建设医疗与公卫数据融合,病人全息视图等。

 

陆国咪

浙江省卫生学会基层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国咪致辞

“但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各方面条件的局限,信息化发展仍步履维艰。”浙江省卫生学会基层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国咪强调,“基层卫生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夯实基础,没有基层卫生信息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卫生信息化。”

倪荣主任认为基于分级诊疗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关键是搞好两个“基”: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基本的应用。

分级诊疗,信息化先行

9

浙江省卫计委基层处处长胡玲强调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卫生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自由无序的医疗行为使得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出现闲置、浪费、不足的局面,而另一边公立医院由于功能定位不明确,导致无序、盲目的扩张,人满为患。浙江省卫计委基层处处长胡玲解释,“虽然基层卫生机构系统有了,但是系统之间是平衡的,没有通,使用起来不流畅,效率比较低,与大医院的系统和医保、公安、民政系统都没有通。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资源的浪费。我们主管的是基层卫生信息工作,已经深深感受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基层卫生工作、基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信息化建设要以用为本,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本,这是大家的共识。”

因此,建设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成为基层进一步深化医改的迫切需要。

如何通过分级诊疗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宁波市鄞州区卫生局党委委员朱宇认为,“分级诊疗要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把优质资源下沉、开发到基层单个位,实现小病在社区的依从性;二是有效提升基层服务、签约的能力,实现病人留得住的习惯性;三是建立差别化支付政策,使病人愿意到社区就诊,实现病人愿意去的自觉性。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转诊机制。就像刘延东所说,中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分级诊疗机制,否则就算再多的大医院,还是很难解决人满为患的现状。”

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分级诊疗体系?

朱宇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建立信息的高速公路,然后是分级诊疗信息系统。通过居民全科的签约,优质资源的下沉,来拉动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通过签约、预约、双向转诊来推动全科医生的签约。建设路径、建设原则、标准不统一给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带来很大困扰,所以,系统要有实用性,要简单便利易操作;要有开放性,实现人、信息、服务的无缝对接与共享;还要兼顾实时性、安全性、规范性。

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201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分级诊疗推进合理有序就医的试点意见》(浙政办发〔2014〕57号)就提出:各地要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分级诊疗,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和上下联动的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机制。“可见,信息化手段是分级诊疗的有力抓手和有效工具,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流程设置、贴近工作实际是确保分级诊疗工作正常启动、健康发展的基础。”浙江省卫计委基层处白洪斌强调。

嘉兴市卫生局王国芬副局长认为,“在当前的计生卫生工作当中,尤其是在推进分级诊疗,规范基层机构的管理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效率的工作当中,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够有所作为。”

汪栋

桐乡市卫生信息中心主任汪栋介绍桐乡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

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构造一个协同医疗的平台,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背后有一个完善的医疗资源群体。当基层落实首诊责任的时候,面对超出其诊疗能力的患者,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轻易地借助医疗资源群来完成这个工作。协同医疗平台建设,使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的诊疗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全科签约、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新秩序。

签约是居民和责任医生建立固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契约关系,具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体化签约,能有效的促进分级诊疗服务,让分级诊疗走得更远。关于签约,如何入手,怎样推进、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一片茫然。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没有信息化支撑,签约服务根本无法展开;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流程不清晰、软件开发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全科签约把服务对象与责任医生联系与固化起来(首诊),通过常态化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感受度(认识),最终,通过契约式的闭环服务、特需服务提高居民依从性,逐步引导居民在社区首诊,提高居民满意度(认可)。

“转诊预约是对就医秩序的有效管理,能提高签约服务的感受度。通过管理和安排签约对象的就医行为,在各级医疗机构行程一个疾病诊疗的闭环,提高疾病治疗的精准度。”白洪斌说,“我们不主张居民自行预约,因为没有统一预约那么精准,高效。”

白洪斌认为,全科签约、分级诊疗工作一定要重视与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的关联,让其成为各级诊疗机构的共享载体。现有的基层单位的平行平台,过多地平行系统操作繁琐,重复劳动。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提高系统的融合性,减少平行系统的运行,高效运用。

分级诊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并没有设计一个标准版本。白洪斌认为,“由于各地信息化基础不一样、工作基础不一样、各投入标准不一样,因此,标准的设立不能一刀切。基层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基本框架,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本地区的信息化系统。”浙江省桐乡市卫生信息中心汪栋主任也坚持,“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出台的标准大都是宏观的和框架式的,其建设标准和建设规范永远在路上,需要不断前进、发展。”与胡玲处长“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顶层加强设计,基层抓好机遇。”的观点不谋而合。

分级诊疗,让基层医疗资源“活起来”

目前,医改进入深水区,进入到盘活体量,改革机制的阶段,分级诊疗推行遇到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家卫生信息共享工程中心执行副主任冯东雷看来,从供方角度上看,家庭医生制度没有真正落地,里面存在众多水分,家庭医生没有落实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优质资源难以下沉;从需求方角度上看,就医前看病没方向,就医中沟通不充分,就医后健康没人管;大医院和基层机构缺乏协作的机制和动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不足。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主任也指出了当前基层信息化的现状,包括三多:机构多,人员多,任务重;三缺:确认、缺技术、缺经费;三难:难建、难用、难管。

如何盘活医疗资源?冯东雷认为,“医生未来不只是医院的人,更是一个社会人,还有多点执业、远程医疗等、优质资源纵向流动机制、检验检查互认等”。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分级诊疗的核心作用,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构起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功能定位,一级、二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三级医疗机构主要承担疑难杂症疾病的诊疗,把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格局。  

目前,医疗卫生体制进入到深水区,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产品严重冲击着传统医疗信息化体系架构,消解着传统医疗理念和模式。胡玲处长提出,“信息化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必要条件和技术支撑。但同时,基层卫生改革也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全国医疗信息化基础的基层卫生信息化,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更好的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就像倪荣主任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好了,医疗卫生信息化这座百丈高楼才能平地起,分级诊疗才能走得更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浙江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论坛:信息化让分级诊疗走得更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