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孟群:思考“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与“互联网+”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陈翠翠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主题报告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主题报

8月6日上午,2015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两岸四地电子健康论坛大会在苏州举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了《我国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融合 创新 发展》的主题报告。以下内容根据孟群主任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盘点“十二五”末我国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概况

1、居民健康持续改善。2010年第六次国家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4.83岁,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研究预测,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6.6岁。

2、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2014年全国总诊疗人次达到76.5亿人次,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都在不断增加,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断下降。2014年医疗卫生总费用达到3.5万亿元,占GDP 5.6%,其中个人卫生支出下降到33.2%。

3、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例如,15分钟到达最近医疗点的比例达到84%,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稳步增长,在91%以上。

4、医疗服务未利用的比例下降。例如,两周新发疾病未就诊比例从2008年的38.2%下降到27.3%,因住院未住院单的比例由25.1%下降到17.1%。

5、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城乡基本相同。

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都对医疗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都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对医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值得思考。

“十二五”期间,卫计委提出“4631-2”顶层设计(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地级市、县级4级卫生信息平台,依托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支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等6项业务应用,构建电子监控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3个数据库,建立一个安全的卫生专用网络,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更为关注医疗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为此开展了标准研发以及标准的应用和落地。截止到2014年底,已发布和正在实施217项标准规范。为了促进标准的落地,还开展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从数据集、共享文档、技术规范、功能应用四个方面测试信息化水平。今年下半年,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将从医院、区域、分级管理等方面开展第三批测评工作。

在加强信息标准的同时,注重信息安全。目前,卫计委已经开发建立了国家级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从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通报制度、CA认证以及安全网络的信任体系,保障医疗信息的安全,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前瞻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主题报告

一、总体思路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刚刚下发落实人口健康信息化指导意见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基本原则是:横到边,纵到底,标准应用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方面强调数据的全方位、数据质量和集成;高度重视信息化的服务和应用,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基于前期的研究,卫计委提出了“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思路: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依然要积极推进“4631-2”顶层设计,并重点加强制度、人才、投入机制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安全隐私保护方面。

“十三五”期间,要提升高度,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立综合保障机制;拓宽广度,扩大试点,强化应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深度,面向公众,服务基层,普及和应用健康卡;提高精度,数据利用,技术创新,推进精细管理决策;加大力度,统筹组织领导,强化监督,加强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全民健康保障计划工程一期工程,总投入为4.9亿元。国家级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为“1+6”,即以国家医疗数据中心为核心,依托于疾病控制、中医药、新农合等六个业务应用平台,形成一个医疗卫生的私有云,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和各省级平台实现连通,通过互联网公有的云平台,向公众提供健康服务,和政府的门户网站实现联通。

“十三五”期间,提出一个数据交换与共享逻辑架构图。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前业务系统提高效率的同时,信息部门不能互联互通,数据采集过去是烟囱式的。新的架构强调国家医疗健康中心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省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采集。所以,提出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同时,通过国家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及其他部委进行数据交换。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省级平台,尤其是区域级平台的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中,重点加强远程医疗。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医疗保障网,县级医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传到县医院,县医院再和大型三级医院实现远程医疗。依托于三级平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纵向流动。同时,要加强远程会诊、远程教育、预约会诊、双向转诊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很多省市正在实施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很多省市通过云技术和平台技术实现相互结合,促进和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

在我国,医联体、医疗集团是特殊情况。如何发挥医联体的作用?使医疗联盟、医联体率先和所连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标准化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医疗联盟集团也要和区域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连接。

区域检验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建设是下一步要加强的重点,也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重要手段。区域检验影像中心,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所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连接,从而支撑向个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指导,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大数据的支撑。

医师多点执业是充分发挥医师作用,也是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重要措施。它依托于区域医疗信息健康平台,医师的相关资格、相关信息都在区域平台上。从而对规范和支持医师多点执业方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国家正在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有很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我着重谈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各个业务系统产生了大数据中心,这个大数据中心支撑医院的业务、管理、服务。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病人重要的信息都在电子病历,所以我们将继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集成平台的建设。

二是,实行新的薪酬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基于DRGS的医院绩效管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形成DRGS分组的重要数据来源和依据。通过风险调整,对医院的质量、效率、产能进行评价,从而为医院、科室、人员以及病种等进行评价。

三是,推进分级诊疗。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所以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双向转诊,还要依托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化平台:由基层到大医院,再由大医院通过区域平台到康复机构,实现院前、院中、院后连贯的信息服务。通过区域平台上下联动,实现远程医师多点执业。急慢分治,全科医师的慢病管理支撑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沟通。

四是,加强以电子病历的应用。我们特别强调电子病历的有效应用,电子病历如何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如何以病人为中心,这样的理念中发挥作用。有效应用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在美国电子病历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的应用。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品分类采购

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特别是国家药品保障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为实现基本药物制度、药物价格的放开,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目前,国家药物综合管理平台已建立,截至7月底,国家药品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实现与17个省级招采平台的联通。今年10月底,将与其余14个省市实现全部联通。该平台具有价格管理、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基础数据库、信息交换等8大功能。国家药物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全民信息化保障工程的一个子平台和业务应用,纳入统一的顶层设计。

五、推进惠民工程

国务院要求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惠民工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的便民、惠民作用。李斌主任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有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一位居民有一个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每一位居民有一个功能齐备的居民健康卡。目前为止,已经有20个省, 6个省份的省级卡管平台和国家级平台实现连通,累计发行将近1亿张居民健康卡。

六、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与监管

1、建立了统计、直报和生命登记信息系统。国家在大力推进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同时加强和各个业务应用平台的联通。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和省级平台,这样才能构成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加快推进人口出生登记制度,2014年启动新版的出生医学证明,目前北京等17个省份已建立省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现在该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和部署。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国家人口死亡登记制度。过去这些信息不完整,分散。我们在全国建立了605个人群死亡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病案首页、出生、死亡等信息加强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人均期望寿命、分病种费用、寿命损失等情况,通过这些数据产生的信息,对于评价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采取干预措施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持作用

2、医改监测和评估。医改监测总共有152项指标,从2009年到目前为止,涉及到13400家公立医院,31个省份的33个地市,监测的数据包括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体系、药品、医保改革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对决策、管理、规划和支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每五年进行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13年是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该调查是从需方角度、居民健康角度来评价医改措施、规章制度、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连续五次跨越20年的国家卫生调查数据,对决策分析管理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3、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国家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测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了建立44所委属委管医院、32家省级医院、32家地市医院,共108所设点网络医院来监测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二期工程,我们再选择300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形成400 -500所全国的设点网络医院,来支撑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目前,这套系统正在构建中。去年底,已实现44所委属委管医院的连通,通过镜像系统把经营的9大类信息、295项指标定期传输给国家医疗健康数据中心,使国家卫生计生委更好监管和服务于委属委管医院,从而为制定政策、规划提供重要的支撑。

4、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构建了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信息系统的原型,并已实现和省级住院医师招生管理平台的对接。在顶层设计上,把该系统纳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作,并实现和国家平台的对接,与省级平台和培训基地实现连通。

七、互联网+医疗健康

“互联网+医疗健康”必须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已由单向互动的Web 1.0门户时代,发展到实时互联、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3.0大互联时代。2014年全国网民达到了6.5个亿,手机达到5.6个亿。这为“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什么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

“互联网+医疗健康”现在的状态是“热”。我们分析有四大驱动:需求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资本的驱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真正改变过去以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向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一站式服务来转变。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着诸多痛点: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就诊环境、医疗效率亟待提高;“三长一短”也是现实;药价虚高、用药不透明;诊疗和康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脱节;医疗付费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要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合,产生变革和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将重构医疗健康的服务圈,比如个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产生大量数据,通过APP网络咨询实现自我的健康管理。在医疗机构就诊和二、三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区域卫生、影像检验中心来支撑分级诊疗。同时,院前、院中、院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体化、连续闭环式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要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无论是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分级诊疗、居家康复。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分级诊疗,方便就诊看病,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我国有巨大的服务系统和市场发展潜力。

如果换个思维,“互联网+医疗健康”转换成“医疗健康+互联网”,会产生什么?“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互联网如何为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健康+互联网”,思维转向健康需要什么,互联网能做什么。这种思维的转变,在“医疗健康+互联网”这个环路中,要明白各个角色诉求是什么:患者希望便捷就医,健康管理,个性化医疗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希望提升自我、体现价值、多点执业、个性化服务;医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效率、缓解矛盾;医保系统要控制费用,实现信息的共享;药企希望药品研发和精准营销;政府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所以,在这个闭环中,是以需求导向,需求引导。这是从需方的角度来考虑。

八、新硬件时代

新硬件时代必须依托于软技术,还要依托材料、工程、技术。在新硬件时代,手术机器人、智能药丸,使医疗的诊断、检查、治疗一路透明化。还有3D打印技术,当我们不高兴,情绪低落时,大白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都是硬件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也要看到硬件的发展和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这样才新硬件能利用高新的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的决策、支持。新硬件时代将给医疗卫生带来深刻的变革。

因此,我这次主题报告的落脚点还是在融合、创新、发展。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孟群:思考“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与“互联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