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信息化背景下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破与立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谭啸

吴良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 吴良有

4月27日,在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暨健康管理智能硬件展”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谈到了信息化背景下慢性病监测工作的变革:“在数据的收集、应用、分析等领域,疾控是一个非常具有传统优势的部门,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促进整个疾病监测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慢性病监测体系的现状

据吴良有介绍,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5亿元支持慢病监测。我国慢病监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4年,将慢性病监测与营养监测做了整合,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有体系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已覆盖302个监测点,具有省级代表性。检测方法是采用横切面调查,利用最新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把它应用到大的监测体系里面,每三到五年开展一次。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发布。

二是肿瘤登记,覆盖全国308个监测点,具有国家代表性。检测方法是:登记报告,每年报送。

三是死因监测,覆盖全国605个监测点,具有省级代表性。死因监测是时效性最强的,能够做到网络直报、实时报送。

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每年都会出一本年报,提供给各个专业团队使用。

传统监测手段的六大问题

1、数据数量。覆盖面有限,样本真实反映总体的程度受到抽样的影响,存在数据代表性问题。“我们的监测点只具有国家级的代表性,个别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做到有省级代表性,比如北京和上海。在县区层面,老百姓主要的健康问题是什么、慢病危险因素和主要疾病是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掌握。”

“传统监测是单一的手段在监测,是以疾病为中心,不是以人为中心。比如:我们知道高血压全国大概有2.5亿人,糖尿病大概有1亿人,但是既患高血压又患糖尿病的有多少人,我们不知道。”吴良有表示,今后在覆盖面、数据代表性方面要有突破。

2、数据质量和可信度。现在的监测体系虽然有严格的质控,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说“人”的因素,人工操作的环节较多,每个环节均影响数据的质量;存在基础数据篡改的问题。

3、数据连续性。横断面调查每3-5年开展一次,难以掌握连续性趋势;样本不固定,形不成队列。

4、数据时效性。监测有滞后期,数据清洗、处理、分析需要较长时间,支持询证决策的时效性不足,目前的监测体系还不能实时动态地反映中国国民的健康状况。

5、数据可获得性。一是实时操作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城市地区,到基层、到社区、到家庭去采集数据变得越来越困难;二是数据获得成本(人财物)巨大,依靠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影响监测可持续性;三是其他部门的数据难以获得。

6、数据效用。数据分析挖掘的力量分散,不深入,未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

信息化背景下的慢性病监测

问题很多,如何破题?“我觉得,除了理念更新以外,还得有技术手段的更新,我们不能修修补补,我们要破和立才可以。”吴良有认为,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慢病监测的破和立提供了可能。

去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疾控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已经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面,疾控作为有传统优势领域的这支队伍我们不能落后,我们要抢占制高点。”吴良有谈道,“下发这个通知就是想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部署六大类疾病预防控制的信息化工作,我们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和信息化技术做深度融合。”

吴良有展示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除了六大类疾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外,还包括一些支撑,如:规范管理体系、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横向业务协调、纵向信息贯通。

吴良有进一步介绍了慢性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子系统的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目的是要建立个人电子疾病档案(EDR),疾病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慢病诊疗信息、随访信息、行为危险因素信息等。2018年-2020年是第一阶段,该阶段的重点除了四大类慢性病以外,还包括口腔疾病,先把这些重要的疾病信息放到系统里面,以后再适时更新和扩大,比如消化、神经、骨骼等,这些疾病都要逐步包括进来。

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HIS、PACS、电子病历等),把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查检验结果、病史等信息及时交换到区域健康平台,区域健康平台主要由电子健康档案(EHR)构成,EHR共享到EDR就是个人电子疾病档案。未来建立网络以后希望能够在24小时以内完成这种交换。

“这种交换完成的话,我们就可以实时掌握全国各省、地市慢病患病和危险因素的实时状况。此外,还有一个PDR,叫全员人口信息库,这个是用做校对、比对的。”吴良有表示,如果这个流程能够实现,就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抓取,提高数据质量和可信度,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并实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据效能的挖掘,这是未来的总体目标。

关于上述工作的推进时间表,吴良有谈道,在国家层面,基本数据及标准规范都基本成型,国家级的平台正在统筹建设;2019年,国家平台的六大模块信息系统都要上线试运行;到2020年,实现省级业务应用全覆盖,各省以国家标准规划为基础,结合地方的实际来实现跟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发展。现阶段,在系统没有建成之前,传统监测工作和正在建的这套系统要同步进行;等到系统建成以后,就要把传统的监测并轨到新的信息化系统里面,实现慢病监测系统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一些想法现得以逐步落实,比如本次会议的主题——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前两天,我们对全国一半省份发函,让他们推荐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机构,要先把示范机构培育出来,而后针对慢性病健康管理下发指导意见。到2020年,信息系统开始试运行后,我们就开始评估健康管理的效果,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地把慢性病健康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根据演讲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责任编辑:谭啸】

赞(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信息化背景下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破与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