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体化思维

来源:HIT专家网    实习记者:边晓星

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综合科科长郭建军

日前,在浙江省嘉兴市举办的“2019·南湖智慧医院信息发展论坛暨海泰用户大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综合科科长郭建军分享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建设经验。

建立门诊一体化的急诊信息系统

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目前正进行“三大中心”(胸痛、创伤及卒中救治中心)建设,而急诊信息化建设是基础支撑。郭建军认为,急诊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组织架构,该院的急诊项目是由主管副院长任总指挥,医务处、急诊中心、信息处、财务处、护理部、医保办、质管办、药学部、输血科等众多科室负责人协同参与。

据郭建军介绍,该院急诊信息化项目是从2016年开始,经过综合考虑,该院决定采用基于门诊一体化的系统建设模式。在经过约5个月的考察,调研、参观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后,该院首先规划了急诊信息化建设路线图,提出从分诊开始优化整个服务流程,确定了重点建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沟通HIT厂家,根据流程图制订具体方案。 

从2016年10月开始至2019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信息化项目经历了分诊、护理、临床医嘱病历、三大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等几个阶段的上线,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该院通过急诊平台的建设,解决了院前、院中、院后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并开展实施多中心急救工作。

“多中心急救是我院目前的重点工作,它类似于急诊MDT(多学科会诊),也就是急诊专科的临床路径,通过急诊标准、交互实现数据的统一展现。”郭建军介绍说,“因为在急诊一体化中,要实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把整个CPOE(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进行完善,从交互型变成以服务为总线。”

面向管理者和开发者的规则库不可或缺

郭建军表示,急诊信息系统需要对原有门诊电子病历进行优化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相关功能在原来HIS里如何实现?在他看来,这需要将所有管理思想和要求都落实到HIS系统中。比如,在HIS系统里写入医生的手术要求、药品抗生素使用要求和医保药物使用范围等内容。

“医院信息系统在升级更换过程中,都会面临原来的系统规则丢失等问题。但其实系统在升级过程中的规则并没有变化,这就需要把原来系统的规则、理念转化成医院信息处能够管理的财富。”郭建军介绍说,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共有50名员工,一直以半自主的方式管理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了把十多年来沉淀在HIS系统里的规则进行统一管理,该院信息处与相关厂商合作建立了规则库,主要有以下用途:

第一,找到整个CPOE过程中的环节点,也就是事件的触发点。然后通过相应的规则来简化系统开发。

第二,所有规则要由相关部门规划好,面向管理者制定。比如,医保控费的规则应归医保办制定,医师的权限、抗生素的使用规则归医务处制定,病历的质控规则归质管办制定等。

第三,规则库要面向开发者,这是该系统的最大亮点。不仅建立一个可视化管理的规则库,同时还能为软件开发者提供快捷调用的函数和模型。在此基础上,把医保办、医务处、质管办等科室维护的基础规则通过二次开发模块,让信息科的普通工程师不需要掌握Java等开发工具,就能供软件开发人员有效配置、调度和发布使用。 

“我们开发的业务系统,比如电子病历或HIS,只要找到相应的事件触发点,再加入相应的函数调用,就能很快写出干净清爽、能扩展的代码来做ESB服务总线,以及系统之间进行的‘解构’。”郭建军表示,“通过医院自主管理的规则库,实现了HIS厂商跟医院知识的‘解构’,这也是按照分级标准做集成电子病历的过程。”

“我们一直想做一个二次开发的模块,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目前还未完成。”郭建军表示,二次开发模块除了需要从现有的系统里搜集规则,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未知的规则。比如,针对医院等级评审或电子病历六级评价等,如果有基于性别、诊断、检验结果的复合条件,就能通过二次开发模式来实现。

提升急诊信息录入效率是关键

在郭建军看来,医院无纸化建设并不是完全实现无纸化,而是少纸化、电子化。与大多数医院一样,江苏省人民医院原来也有很多繁琐的手写处方、申请单、审批单等,有些单据还需要患者单位盖章。因此,该院首先实现了各类单据的电子化备案,并在此基础上配套手写板,将手写签名和指纹识别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了统一签名。

在急诊信息平台中,首先要上线院前系统,即急诊信息系统。由于院前患者进入急诊有多条路径,如自行而来、120接送、外院转入等方式。因此,解决院前信息录入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中的“患者急诊通道”。患者或家属只需简单输入一些基本信息,再由120或医院送诊医生来录入患者基本情况,通过拍照、语音上传医疗资料。上传完成后,医院微信端的标记系统就能在医院急诊分诊系统中展现。

二是逐步开展与120急救的对接。目前,120急救在接到患者后能在车上做心电图等简单检查,并将信息与医院互联互通。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发了用平板电脑二维码进行交接的方式,在120急救接到派单后会产生一个任务号,该任务号是病人唯一的ID,这免除了120急救随行医护人员录入患者基本信息的麻烦。通过任务号把整个院前信息与分诊台对接,实现有效分诊,打通了信息闭环。随后,患者取得分诊号作为医疗记录的入口,再将整个医疗行为进行记录。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三大中心”中,还为术中患者上线了专科结构化电子病历,以便于后期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做了多中心的指标路径,即先诊疗后付费的绿色医嘱,当急诊患者进入绿色通道时,会有相应的医疗团队对病人进行抢救。”郭建军介绍说,针对很多医生在抢救过程中没有时间录入信息的问题,该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信息录入非常方便。以脑卒中为例,在分诊进入绿色通道后,整个脑卒中的急诊专科临床路径就会推送至患者端,医生可点击一键下达医嘱,不需缴费、挂号,最后的医疗记录也能与正常就诊记录保持一致。

实现区域智慧急救是最终目标

“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我们还构建了省市两级心电图诊断中心,不仅能通过急诊心电图自动进行AI诊断,甚至还可以把南京市、江苏省的疑难危重病例汇聚到我院进行集中诊断,然后出报告分析。”郭建军表示,在多中心诊疗过程中,该院通过物联网技术来记录患者在移动过程中经过每一个诊疗室的相应时间。由于急诊临床路径对时间采集要求特别高,该院的做法是让患者佩戴一条腕带,通过不同诊疗室基站的定位进行时间采集。

“急诊需要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要随时通知相关会诊专家,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通知,也可通过医院App自动提醒。”郭建军介绍,为了提高回复率,该院增加了人工智能语音电话询问的方式。此外,该院还将人工智能语音应用到全院统一随访。

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多中心智慧急救平台包括可视化大屏、院前急救、智能分诊、叫号、定位、无线采集、智能输液、时间定位、绿色通道、人工智能诊断、结构化病历和AI随访等功能。“多中心其实就是一条集成的临床路径,应该在系统里统一定义,之后不同的部分可由不同厂商实现。我院以海泰电子病历为核心,构建急诊的临床诊断路径,然后以诊断路径为标准,让其他厂商实现不同的功能。”郭建军说。

“我们的最终思路是实现智慧急诊,信息能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自然地流转,同时在质量上能够有所保证。”郭建军表示,通过搭建院前急救平台、医联体急救平台和区域平台,在各种标准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最终提升急诊患者的整体救治率。

小助手二维码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

(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

【责任编辑:谭啸】

赞(12)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体化思维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