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柳明专栏】疫情下的一次互联网医院“就诊”经历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柳明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是近期的中心词、超高频词。疫情也催生、推动了一批产业逆势而上。这些天,CHIMA大讲堂安排了互联网医院的相关在线讲座,从政策法规、落地实施等方面向大家进行宣讲。不过,我更愿意以患者的视角谈一谈疫情下的互联网医院“就诊”经历——至于为什么就诊一词要打上引号,文中会详解。

2月底,我的身上奇痒无比,忍不住抓挠,于是陷入痒、抓、破这样的循环之中,甚是苦恼(口味偏重,就不上图了)。在尝试了常用的皮肤科用药效果甚微之后,转而将图片发给某皮肤病防治所(公立医疗机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皮防所)的亲戚求助,拿到了两个药名,怎奈我所在医院及周边药店皆无售卖。

在某互联网医院上进行简单的在线问诊
收到由普泽电商寄来的药品快递

此时正是疫情严重时期,太太想到了网上购药。她在手机上找到了广东某互联网医院,经过简单的问询、描述,对方开具了前述两种药品。第二天,我就接到了浙江杭州的座机打来的电话,询问我为何需要这两种药?是否皮肤科医生推荐使用?我告诉对方,我在医院工作,因为我院及周边药店都没有,才尝试使用互联网医院。对方挺客气,说马上就帮我确认处方。又过了一天,我就收到了快递。

絮叨了半天的流水账,各位看官可别嫌烦。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会互联网医院,单就初衷而言,购买药品的目标实现了,挺便捷,效率也高。不过我总觉着缺了点儿什么,细细琢磨,有这么几点体会。

1.审核关卡有点松?

准确地说,此次经历是我拿到药名在先,购买药品在后,并且我太太已经进行了线上咨询等工作。虽然实际的线上处方是由互联网医院医生开具,但是皮防所的亲戚是否可以理解为“隐形”的接诊医生?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尽管实体医院的医生在登录互联网医院之初需要通过资质审核,但是电话那端的“医生”究竟是否为具备资质的皮肤科医生,我还是会打个小问号。反过来,那位医生只问了我的姓名,没有核对身份证号。尤其是知道我也在医院工作之后,她一度认为我是帮忙医院进行采购工作,便没有过多询问其他问题。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典型的“自己人效应”,大家都是医院人,彼此容易产生信任。如果我扮演的是药贩子的角色呢?当然,这两种药不值钱,如果是其他药呢?如果我多去几个互联网医院问诊呢?

所以本文标题中的“就诊”二字需要打引号。

2.长产业链中蕴藏着法律风险

将此次经历抽丝剥茧,可以发现一条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套用商业社会的词语来说,互联网医院是上游,药品生产企业是次上游(为什么加“次”?因为你的药得有医生开才行),阿里健康等是中游,负责搭建平台,普泽大药房(普泽电商)是下游,负责接单,申通快递是运输途径,我是末端客户。一不小心就有了五个节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任意一个节点出了问题,倒霉的都是我,我该向谁追责呢?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什么呢?

3.未来的互联网医院或许可以更“炫酷”

我之前参加过一个互联网医院研讨会,到场的某医生看了现场演示之后,惊讶地说:“这就结束了?这就是互联网医院?我以为检查也可以在上面做呢!”不得不说,他的话的确是夺命三连击,我们HIT人是不是也需要适当反思一下?不妨天马行空地放飞想象,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Baymax扫描皮肤便知你有轻度擦伤,《流浪地球》里171-11救援队装备的军用外骨骼防护服可以监测生命体征,如果未来的互联网医院真的可以将某些“黑科技”搬到线上,是不是患者真的可以足不出户就诊呢?

林林总总,互联网医院的“就诊”经历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我喜欢胡思乱想。希望这条路越走越顺,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共勉!

【作者简介】

柳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规划综合科科长。入选“十三五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疗技术与管理分会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互联网+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南京卫生信息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赞(8)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柳明专栏】疫情下的一次互联网医院“就诊”经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