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高枫
【编者按】
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刚需”,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是医院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在临床业务、患者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医疗物联网应用方向?日前,辽宁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办公室主任邵尉就此进行了解读与分享,以下为相关访谈要点实录。
物联网技术将显著提高医院数据质量
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始终未变。医院以患者为中心,落实到医生工作,则是以患者信息为中心。医生一般通过两个渠道获得患者信息:一是通过信息系统录入的患者情况,这个过程是以人机交互完成数据生产;二是通过医疗设备自动产生数据并传输到信息系统,这个过程是机机交互。机器采集的数据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内容也相对完整;人为录入的数据时常会出现偏颇,如数据不准、质量参差、部分数据字段缺失等。医院尝试过多种方式提高数据质量,但尚未取得明显的成效。
如何减少人机数据交互,更多通过自动识别、自动采集的方式提升机机交互数据比例,是医疗行业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与能力(传感器等)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解决数据的主动感知问题,实现主动采集、自动上传,极大减少人为录入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医院可以尽量多地将数据采集方式从人工转变成自动。
可穿戴设备也存在这种转变过程。早期的手环只有计步功能,后期增加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功能,但还需要人工启动测量;最新一代手环已经可以实现自动测量。医疗信息化也是如此演进的:从人人交互(模拟)到人机交互到机机交互,再从有限制的机机交互逐步走向全面自动的机机交互。
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医院逐步优化患者信息的采集方式。例如,医院可通过蓝牙定位、闸机扫描等方式,感知患者已进入医院就诊。当前我们正在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卡管系统与医院闸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患者进入医院时需要扫码,系统将会判断几件事情:第一,患者是谁;第二,患者的健康信息状态(绿码);第三,获取患者的流调信息,同时系统也提示这名患者抵达医院。后续还可以启动更进一步的精准推送,如通过后台数据验证患者是否预约挂号:通过预约验证即可继续向患者提供就诊位置信息;没有通过预约验证也可以推送挂号相关信息。这些场景中融合了许多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延伸了医院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提升物联网应用价值离不开数据平台建设
目前,利用物联网可以采集颗粒度比较低的、连续的生命体征类数据、临床数据、生物样本数据等。但物联网只是临床信息化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在重症监护领域,前端采集设备(如监护仪等)感知的是患者的重症基础数据,这类数据必须得到实时、准确、有效的传递。通过设备采集和传输、汇集至中央站显示并向医院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这是发挥物联网技术应用价值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重症监护系统通常缺乏数据采集平台,仅包括护理记录、医嘱下达后的执行记录、简单评估等功能。对于重症医学科,尤其对大学附属医院或者有一定科研需求的科室来说,无法有效采集、存储大量重症监护数据,后期的数据分析、评估、回顾等都将面临很大困难。
因此,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并实现与相关系统集成的建设方式已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数据平台集成并融入医院信息化体系中,另一方面,将所有的采集数据汇总到平台,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更为专业或者专科分析和挖掘,进而实现重症科的全数据管理、分析和评估,更进一步体现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价值。
个人认为,未来的医疗设备连接领域可能会出现两大阵营。一个阵营以设备厂商为主,通过收购或自行研发的方式增设连接平台,如飞利浦的Capsule、迈瑞的瑞智联系统等。这些增设的连接平台将作为数据采集端向信息化端推进的一个手段,一者解决中央站对本方设备的连接问题,二者便于与医院系统连接。另一个阵营以第三方连接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厂商为主,通过初始业务中为了获取设备数据必须做的连接,在后期通过一款款设备、一个个接口的方式逐步延展,最终形成连接平台的产品类型。
这两大阵营各有所长。设备厂商对于自身数据有完备支撑,而物联网解决方案厂商的优势则在信息化端和客户端。双方在生态中都有存在的道理与价值。设备厂商在设备数据采集、自身设备连接、速度效率、稳定性以及中央站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第三方设备兼容性等方面可能仍有短板或存在挑战。对于IOT厂商来说,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可能地扩大可连接能力,不仅针对某一个方向的设备,更应包括国内外主流品牌的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全系列设备。另外,要利用在传统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和灵活性,及时应对国内因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类需求。
医疗物联网应用可瞄准专科方向
目前业内有一种全新的临床专科病历,采用语音电子病历录入模式。相对于住院电子病历来说,门诊电子病历在质控上要求相对略低,可以将音视频作为门诊电子病历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将文字与医生语音组合起来,作为多媒体病历,并附上电子签名与时间戳。
急诊也是如此,绿色通道和五大中心可考虑利用现有技术,将急诊医护人员的口述录音作为急诊病历的组成部分,同时将录音上传到云端并归集到同一患者名下。这种方式在执行中也是严谨的,在救治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医生书写,除了医嘱外其余是口述。依照现有规范,急诊病历允许事后添补,如果在急救过程中还存在语音记录,可以用到这个场景当中。
急救质控实际是急救过程的质控,事后是不可能质控的。如何将这些记录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记录下来,并有效归集到患者数据中形成相关文档,语音识别产品可能是一个创新点,对此类产品的未来推广是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医疗物联网应用还要重视区域医疗中心或者区域核心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如果想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周转率、让患者尽快康复、减轻外科医生对手术的顾虑,必须有强大的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进行支撑。目前这些专业科室的前端数据采集能力、后端分析能力和科研支撑能力均需要加强。因此医疗物联网需要重点关注重症、手麻科室,切实研究他们的临床需求,完善产品,达到更好的辅助效果,建立更大的应用范围。
【责任编辑:晓青】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