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十年,洞见未来 | 公共卫生信息化,能力建设在路上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孙婧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2年是HIT专家网(www.HIT180.com)成立10周年,恰逢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此,HIT专家网推出“十年,洞见未来”专题策划,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回顾总结,为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当下,提供借鉴与参考。由于写作团队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限,文章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业界批评指正。

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版图中,公共卫生信息化似乎找不到太多“存在感”。当我们在谈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时候,基本是在谈如何预防和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往往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跃升的转机。每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都成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目标直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通”强化“业务通”“管理通”的政策路线图逐渐清晰。

医防融合信息互通

每次疫情都是对以信息化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强刺激。2003年“非典”以后,我国迅速建设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并沿用至今。

由于业务管理上医、防“两条线”,长期掣肘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为此,我国自2003年以来就着力加强“信息通”,促进医防融合。

2010年,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蓝图——“3521工程”,其中涵盖公共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3521工程”在“十三五”期间被进一步扩充为“46312”规划框架。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探索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公共卫生业务领域以及公共卫生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国民健康信息服务。

在医疗信息化覆盖面持续扩大,尤其是基层卫生信息化不断普及和提升的当下,一些区域逐步摸索到:基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公共卫生可以获得更“鲜活”的数据来源,从而为公共卫生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强大的第一手数据支撑。

浙江省注重通过促进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共享,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紧密协同。早在2016年,全省90%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健康档案系统,80%的基层机构建立了信息系统。

但是,医防融合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疾控信息化缺乏资金投入;医疗机构进行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的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医防协同不顺畅。

在2016浙江省基层卫生与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论坛上,时任中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的马家奇坦言:“2009年,新医改启动全行业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没有更好地把握这个机会,被边缘化。我们落后了,以至于还需要从临床信息系统中打印数据,再手工填报给公共卫生。”

平战结合数据先行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处于防疫一线的医疗机构创新上线健康码、核酸检测等应用,并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全力部署远程监控、远程会诊、互联网诊疗。在快速响应方面,云化部署信息系统,助力快速建设发热病区、方舱医院等。

同时,公卫信息化建设滞后效应进一步凸显,比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大多数地方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相互独立,造成数据采集汇聚难,较难支撑疫情快速研判;数据质量问题较多,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为此,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多项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的政策、标准和体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首先,平台建设层面,进一步畅通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枢纽”。2020年2月,《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做好疫情防控信息共享。2022年11月,《“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其次,管理体制层面,2021年5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新机构将承担制订传染病防控政策等五大职能,意味着疾控机构职能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技术支撑层面,强化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力建设。2020年12月,为促进和规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建设要求,强调要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效支撑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的管理与决策,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平战结合”能力。

信息共享层面,通过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切实打通疾控、医疗乃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类大数据。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表示,将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其中“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财政和金融等资金支持力度”“从法律层面确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公安、工信、交通等部门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调职责”。

无论是各地开展的防疫信息溯源、分区分级精准防控,还是近期提速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无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新技术正在成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形势新任务能力建设在路上

当前,信息化建设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一是以大健康、大卫生的视角推进数据共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当下,阻碍公共卫生能力提升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在技术上绝对不是问题和阻碍”,而在于是否能够切实打破业务条线分割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以健康码为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健康码的防疫数据并未实现全国“一盘棋”,各地健康码的管理部门、加载在健康码上的功能并不统一,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2022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通知》,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看作基层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些地方实践看,借助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跨机构的数据汇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公共卫生领域数据共享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需要按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要求,做好相关数据共享过程当中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工作。

二是补上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短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基层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短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型三甲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基层医疗和防疫机构协同机制不健全、基层防疫专业人员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指出要加快补齐县城医疗卫生短板,“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机制”。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提出以医联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远程医疗全覆盖。

期待通过“信息通”,推动“资源通”和“人员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建立起医防融合体系,发挥防疫“守门员”作用。

三是展望未来,打造以数字健康为特点的“智慧公卫”时代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的重要抓手。2020年10月,《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在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应用试点和示范,探索医疗健康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

2022年2月,上海市印发《“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工作方案》,坚持医康结合、分级诊疗、公卫应急三位一体,持续建设数字健康城区。

“路远且阻,行则将至”。在需求驱动、体制变革、政策配套、技术应用等多方合力作用下,依托数字化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能力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系列文章】

十年,洞见未来 | 电子病历评级应将重心放在医疗业务内涵建设

十年,洞见未来 | 互联网医疗,终归还是医疗

十年,洞见未来 | 医改,已演变为一场数字化改革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秦勉】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十年,洞见未来 | 公共卫生信息化,能力建设在路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