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对话医院CIO | 余浩:我确认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龚晨

【编者按】                                     

HIT专家网开设“对话医院CIO”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医院CIO进行一对一访谈,揭示他们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角色和贡献,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工作状态、成长感悟,以及对医院信息化的未来洞见,为业界同仁提供借鉴和启发。

作为栏目第一期,我们十分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余浩,并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余浩

HIT专家网:能否介绍一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医院信息化工作任务?

余浩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新门急诊楼信息化建设任务,对从业25年的我来说,是头一遭承担如此具有挑战性,又很有吸引力的工作。

2017年,作为一名自主择业的退役军人,我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职。不久,就接受了新门急诊楼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受疫情影响,新门急诊楼建设自2021年进入加速期;2022年9月,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落地;一年后,新门急诊楼顺利开业。

现在回头看,新门急诊楼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不在技术,更多的是要求信息部门清楚医院信息化的业务需求,既要高屋建瓴、合理规划、主动组织,又要周密细致、统筹得当、落到实处,把这项任务做得“有面子又有里子”绝非易事。

最初在设计方案时,涉及基础硬件、应用软件、业务流程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既要确保新上线的各个业务系统能够与医院已有的众多系统间有效协同运行,还要考虑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对着图纸做出的规划在实际落地情况时,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需要见招拆招、及时调整。比如,上线叫号系统前,我们在业务流程设计、系统对接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忽视了一个小细节,窗口上方悬挂的显示屏尺寸不够大,不太便于患者查看叫号信息,后续进行了调整。事情虽小,这也提醒我们:“没有小问题,只有好体验”,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新门急诊楼信息化建设任务,对我的组织协调与统筹能力是一次重要历练,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医院CIO对医院的业务需求不能有任何盲区。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彻底实现了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转变,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在首钢医院工作,非常幸运的是一方面医院领导对信息化工作有期待、很重视,对我也非常信任;另一方面是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非常顺畅、丝滑。可能我给大家留下的更多的是作为工程师的专业精神,加之永不褪变的军人本色吧。久而久之,信息中心也承担了更多信息化任务,比如之前的“信用就医”、“三医联动”等项目,都是由信息中心牵头完成的。

HIT专家网:您是如何进入医院信息化领域的?请介绍一下您此前的工作经历。

余浩主任:1999年,我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毕业,进入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正好赶上“军卫一号”项目的收尾阶段。由于对医疗设备、仪器比较熟悉,在刘海一主任的带领下,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负责“军卫一号”新版检验信息系统的开发,这成为我此后在301医院工作的主要研发方向之一。

事实上,工作后我接触的第一个项目不是这个。由于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当时我的工作能力和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抓紧时间学习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知识,在项目实战中演练,同时向同事和领导虚心求教,他们也毫无保留地指导、提点我。一段时间后,薛万国主任给了我一个练手的小项目,就是大病统筹的统计和查询系统。我记得薛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在一张纸上帮我梳理工作思路,解释需要涉及哪些表、关联哪些字段,其他同事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我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这个系统的开发,好多年后还听到有用户夸这个系统“很好用”。这项工作的完成让我信心大增,而后续“军卫一号”LIS系统的开发任务,则算是我真正入行了。

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期间,我还攻读了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虽然是全日制的,我每周都会抽一天回医院,解决和LIS有关的问题,有时会提前熬夜把接口写出来,回医院当天再调试,尽量不耽误日常工作。

解放军总医院的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烙印,在这里我发掘了自己对医院信息化事业的兴趣和热爱,我的工作风格、技术品位、对系统工程思想的遵循等,都来源于这里。我在工作中有个“洁癖”,就是希望我做的项目最终都能落地应用。其实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项目成功并非常态,但回想我在解放军总医院做过的项目,好像真的都没有失败过。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是个特别融洽、志同道合的集体,工作状态非常纯粹。历任主任循循善诱、充满鼓励的培养方法也影响了我后来的团队建设理念。

HIT专家网:之前听过您关于培养开发工程师的经验分享,与您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个人经历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您为什么主张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成为医院的一项战略?

余浩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搭建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机制,我本人就受惠于这个机制:对年轻人给资源、给帮助、多鼓励,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或专家。来到首钢医院后,身为科室主任,我也需要考虑部门团队建设问题,非常希望将之前的工作氛围、培养机制“复刻”过来,哪怕做不到一模一样,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也是好的。

医院信息部门要不要保留自己的研发人员,这是行业内讨论度较高的一个话题。我的观点是:需要!首先,确保医院业务的连续性这件事一定要做到自主可控;第二,医院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与创新,但创新是买不来的,一定是内驱式的,我们要有把这些创新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第三,未来医院的发展是数据驱动型的,有编程开发能力的工程师提升了医院对数据的可及性,这样才能说把数据握在了自己手上。

医院信息化发展至今,沉淀的不仅是各类系统、数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医信工程师队伍。医院要握紧信息化的主导权,需要懂业务且能将想法转化为代码表达的人才。尽管开发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技术实现可以不由信息部门自己做,但一定要熟悉、了解产品背后的技术,避免突发状况时陷入被动。比如,当服务器数据库出现状况,还不是宕机这么严重的事故,只是速度有点慢时,可能是潜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这时你就会发现你对技术的渴望是油然而生的。

目前,首钢医院信息中心共有20人,依据个人能力、专长及技术特点将工程师分为开发组、软件维护组和硬件维护组,我们在开发工程师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编者注:详情可参考《余浩:着力培养信息开发工程师的六项能力》)。除开发工程师,我们也很重视IT运维工程师,有价值的系统需求往往来自他们在一线服务时收到的用户吐槽,这些反馈能最直观地反映系统问题,帮助信息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HIT专家网:从一名军人到地方医院CIO,虽然从事的都是信息化工作,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余浩主任:离开部队前,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设想是当一名开发工程师,但机缘巧合走到了现在的管理岗位。

先说变化:环境变了,工作变了,责任变了。工程师只需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部门主任则要考虑医院信息化规划、科室发展、人才培养、内外沟通等,要对得起同事认可和领导信任。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观念有没有跟上这个时代?千万别因为自己的见识不足或学习力没跟上,拖累医院和团队发展。去年,我通过了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的综合面试回到学校学习,也是希望由此开拓视野、提升自我。

不变的,是我对医院信息化的热爱。写代码、做系统设计,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做一点实事,我非常确认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这种热爱至今都未衰减。平时周末空闲了,我会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写点技术文章,回家后也会不自觉地和家人分享工作中的事情,比如想到了一个好的算法,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有时做出了新的患者服务功能,也会请儿子做第一波测试用户。儿子受我影响,现在对计算机也非常感兴趣。

【CIO简介】

余浩, 高级工程师,硕士,2017年担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至今。2022年首钢集团模范共产党员,2024年首钢集团劳动模范。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1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对话医院CIO | 余浩:我确认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