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HIT专家网的一篇文章《医院科室地位论:医院信息科该“翻身”了》对医院信息科地位进行了探讨,从言论中流露出大家自感卑微,却又想翻身的心态。医院信息科这个部门,正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时刻:整个HIT行业看上去前景大好,从业人士却找不到应有的存在感,无论是自身还是在别人眼里。而存在感,是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让信息科没有存在感?
而行走于卫生信息化这样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行业,必须要有一颗隐忍的心,甘愿去接受配角的位置;其次要有一对“阴阳眼”,可以看到其它人看不到的跨界的内容;最后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去开拓那一片充满宝藏的荒地。
最近有两件事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一是HIT专家网的一篇文章《医院科室地位论:医院信息科该“翻身”了》对医院信息科地位的探讨,从言论中流露出大家自感卑微,却又想翻身的心态;二是又逢毕业季,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我苦口婆心地说服身边一位985院校毕业的硕士去了某三甲医院信息科,院方开出的条件也算优厚,安家费、科研费一应俱全,结果对方最终毁约,去了某银行研发中心。我费尽周折打听原因,方知这位硕士有一位做医生的亲戚,在得知亲友要去医院信息科之后,也针锋相对的展开了劝阻工作,最终拆散了一桩“姻缘”。
这么看来,似乎医院信息科这个部门,正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时刻:整个HIT行业看上去前景大好,从业人士却找不到应有的存在感,无论是自身还是在别人眼里。而存在感,是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让信息科没有存在感?思来想去,列了几条,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历史底蕴和剧本设定,决定了配角的地位。医学是科学,IT只是技术。医学体系的庞大、复杂和深邃是IT无法比拟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去书店看看就知道了:在IT类的书架上,遍地都是类似《21天精通某编程语言》、《一个月成为某开发高手》的书,你再去医学类书架看看,绝对找不到类似《半年教你成为外科第一刀》这样的书。除此以外,作为行业主角,医生这门职业从医学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医院这部“大片”中出演男(女)一号,所有的剧情都围绕他们展开和设定。只是当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一些支线情节(需求)时,才诞生了“信息科工程师”这个角色。历史底蕴上的巨大差距,加上配角的身份和支线的情节,决定了你的出场是不会有太多掌声和观众,就像下图中右侧拿着奖杯的男子,尴尬地杵在那儿,看看他身旁那位受追捧的程度,你懂的。
二是缺乏基本的医学素养决定了话语权的丧失。很多人可能觉得纳闷:我一工程师要什么医学素养啊!敢问这位朋友,你敢不敢把工程师前面的定语补全了?你是医院信息科工程师,你穿着白大褂跟一帮医护人员共同生活在以医学为主题的圈子里,没有点医学素养,你不觉得举步维艰么?在微信朋友圈里,你可以通过点赞来不懂装懂(最终落得一个“专业点赞”的名头),可是现实生活中呢?你难道要通过频频点头示意来表示自己,又或是见面就聊天气、谈人生?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言语、表情中间掂量彼此的份量,过早的暴露底牌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价。一位刚到医院信息科工作的同仁去病房修理物品,看到护士在换药前询问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姓名。出于好奇(又或是跟美女搭讪的本能),他就问护士,床头的姓名牌上不是写着病人的名字么,你还问他?护士面带职业性的微笑,瞥了他一眼说:你信息科新来的吧,知道什么叫“三查七对“么?对护理基础业务的无知加上太强的好奇心,让这位信息科新人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底牌亮了出来,底牌上写俩字:无知。
回到医学素养的话题上来,缺乏医学素养不仅让你跟医护人员沟通时缺乏自信,最终成为没有台词、专业点赞的群众演员,只是医生心目中那位“修电脑的帅哥”(前提是你得长得帅)。更重要的是,在医院这样一个环境里,你醉心于各种IT技术,却对眼皮子底下的医院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医学常识等医学资源视而不见。这些资源既是医疗行业的精华,更是你区别于一个“修电脑的帅哥”的立身之本,你没有意识去留意和学习,它们终究是你的“盲区”。“盲区”的面积越大,你在医院就越边缘化。如果给你一段查询“药占比”的SQL语句,你的第一反应是对语句进行性能调优,提高查询效率。你有没有去思考一下,“药占比”这个关键指标缘何提出、如何计算、为何控制、有何弊端,没有这些知识储备,你自然也就不懂合理用药监控系统的精髓所在。
套用一句大俗话:在西藏,再努力也烧不开一壶水,说明环境很重要。 骑自行车,再努力也追不上宝马,说明平台很重要。
医院信息科是很重要,但是学科体系还是要建立好,甘当医疗的配角。
谢谢点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可否考虑增加医学的比例,降低工科内容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