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CHINC2015精彩回眸】刘丽红:一样的远程,不一样的模式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沈媛巧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最后一座金矿的“互联网+医疗”,吸引包括BAT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巨头前来“掘金”。就连6月中旬在厦门举行的201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2015),也跳出医院院内信息化的围墙,多场拓导课、分论坛、卫星会竞争亮相,无一例外,内容都是围绕着“互联网+医疗”这座“金矿“展开。其中一场由杭州卓健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围绕移动远程医疗的卫星会,移动互联网与远程医疗相逢之后,将演绎怎样的“爱恨情仇”?吸引了一大批关注此话题的粉丝。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远程医疗技术主管刘丽红,结合该院多年的远程医疗实践,发表题为《一样的远程,不一样的模式: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观察与思考》演讲,引起众多与会者对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的强烈共鸣。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远程医疗技术主管刘丽红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远程医疗技术主管刘丽红在CHINC2015卓健科技卫星会上演讲

“互联网+医疗”,怎么“加”最为关键

“既然互联网+是一个战略概念,那么怎么+就非常关键。”刘丽红说。她列举了一系列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实例,比如美食、运动、旅游、物流等APP不断兴起。但移动应用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政府部门新近明确了滴滴专车服务违反了交通管理条例。“这并不是对互联网+的战略思路的否定,而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过程中必经的磨合期,需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刘丽红表示。

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刘丽红认为,目前企业及第三方运营商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大致可以分四种业务模式:第一种是健康管理监测指导类型,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及移动应用,采集生命体征等健康相关数据,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干预和指导。第二类型是属于医疗保健服务类型,通过人机交互或基于互联网的人人之交互,进行医疗保健方面的交流。第三种类型是医药电子商务。第四种类型是围绕医疗服务流程的优化。“这四种业务模式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围绕着医疗外围的健康服务、医疗流程优化等做文章,这与远程医疗不是一个概念。”刘丽红说。

2015年初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明确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不允许开展互联网上涉及医学的诊断治疗,可以开展健康相关的咨询。围绕健康服务展开的互联网医疗并没有涉及到远程医疗的本质,不能等同于远程医疗。刘丽红认为:“远程医疗最大的特质在于它是一个医疗行为,所以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参与完成的,这也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所在。”

分级分层式远程医疗模式,沉淀优质医疗资源

2014年我国的诊疗总量比2013年增加了将近6亿人次,急剧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卫生费用的严重不足,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医改的重点和瓶颈。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及信息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对于实现优质资源的可及性有着天然的优势,被视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

刘丽红剖析,当前,远程医疗主导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推进指导的远程医疗模式。第二种是以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分层的远程医疗模式。第三种是以第三方运营商为主导的远程医疗服务,比如卓健科技的移动远程医疗。“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三甲医院,北大人民医院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采取的是以中心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分层诊疗模式,这样能更好的发挥大学医院平台的医疗资源优势。”刘丽红介绍。自2007年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简称共同体)到现在,8年间,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从最初的两家加盟医疗机构发展到现在已有436家,并且还在以每个星期增长一到两家的速度推进。

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的建立是依托于区域信息交互平台(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简称IDS)为技术支撑的。刘丽红介绍,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医疗服务之间的交互以及医疗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各级医疗机构回归各自的职能与定位:大学、中心医院着重于疑难重症的治疗,区属医院、二级医院着重于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着重于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从而逐步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除预约挂号、远程预约检查外,远程医疗应用还可以进行IDS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通过医院内部的信息交互平台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临床数据推送到临床数据中心(CDR)进行集中存储,IDS定时提取CDR中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转诊的患者信息,患者在中心医院进行救治时,其本地的医生通过IDS平台就能够看到病人在中心医院的临床信息,包括就诊记录、诊断、用。“便于患者回到本地进行后续治疗和追踪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本地医疗机构的忠诚度。“刘丽红强调。

“远程医疗平台通过平台服务总线将各级医疗机构上传的数据进行抽取和标准化转化,形成区域EMPI、协作医疗、电子健康档案、远程视频讲座/远程病例讨论等相关服务。”刘丽红说。基于中心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分层远程医疗通过多种应用服务拓展优势医疗资源辐射范围、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回归本来的职能 。北大人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的远程视频会议应用,开展全科、全生命周期的远程继续教育, 2007年以来,超过6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远程视频接受了远程讲座和病例讨论,在偏远、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即得到了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进一步验证了通过远程医疗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远程医疗延伸院外,制度政策更需完善

刘丽红认为,对于个体而言,从健康状态到亚健康状态,属于健康管理的范畴,也就是俗称的“院前”;而从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甚至于治疗阶段,都属于临床干预的范畴,即“院中”;临床干预结束就是“院后”。 对医务工作者和就医人群来说,不仅院中,院前和院后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从院内向院外延伸,将健康数据采集和分析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为中心发展。

移动医疗利用自身便携、灵活的特性在院前院后数据收集上将大有作为,如利用达到医疗级标准的可穿戴和可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移动设备,实现对癌痛患者疼痛级别的评估,对心脏血管支架PCI术后患者的可持续监测以预防PCI术后复发、通过便易的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体温,用以尽早发现白血病患儿的早期感染……可穿戴设备应用于远程医疗的个人健康档案,将成为远程医疗最好的应用场景。

“科技发展到现在,技术已经不再是不可攻破的难题。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医院中去,而是让应用推动技术,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刘丽红强调。

远程医疗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持续发热,从远程问诊到临床使用,再到个人健康管理,不断向院外延伸,对相关制度、政策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刘丽红产生了个人的一些冷思考:要让远程医疗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第一,必须通过国家配套政策来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第二,逐步解决费用支付的问题;第三,建立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患者隐私保护、医疗机构与医生费用分配等问题,在政策上予以相关的支持。

“医生是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高知群体,这就意味着这个群体对信息化的要求,相对其他群体而言会更加严苛。现在,远程医疗的应用依然让人感觉不是很流畅。用科技的手段把医学的元素无缝融入远程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刘丽红说,“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国内的远程医疗实践和真正的临床实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弥合这段距离的过程中,无论政府、医疗机构还是IT企业,都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探索和实践,远程医疗建设仍任重道远。”

赞(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CHINC2015精彩回眸】刘丽红:一样的远程,不一样的模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