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陈金雄专栏】再论互联网医疗之三:互联网医疗如何破局

【编者按】陈金雄主任的“再论互联网医疗”共计三篇系列评论文章,分别重点论述了如何看待新政策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以及互联网医疗如何突围。至此全部刊登完毕。其中,前两篇文章已经在业界产生强烈反响,尤其是一批专业读者赞许有加。

HIT专家网也深刻感受到,有关各方关于互联网医疗监管之争,其实质是医改步入深水区的一个缩影。在信息社会的大潮下,医疗新旧体制机制交织、相互博弈。无疑,互联网医疗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就技术论技术,而应全面兼顾推进破解医改的核心命题——资源、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

因此,我们相信,陈金雄主任的3篇系列评论只是开始,这场思辨讨论远没有结束;中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探索之路,远没有结束。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陈金雄

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 陈金雄

政策上如何支持?

医疗作为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要想突破确实很难。那么政策应该如何支持,或者如何来评价一个政策是否是好政策?

笔者认为,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有利原则。也就是政策制定出发点要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医疗相关的政策就是要解决医疗的痛点,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制定政策的角度看,应该是“人民有所呼,政策有所应”。政策要以人民的名义,反映人民的呼声。

二是推动原则。也就是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要推动一项事业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总体上应该是要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最好要站在健康医疗的本质的角度,对互联网医疗进行全面评估,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是部分有利还是部分有弊?对有利的部分就应该支持,对有弊的部分就应该限制或者规范。如果互联网医疗总体上有利于解决健康医疗的不少痛点,从政策角度就应该支持或者至少应该是准入,从而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

三是规范原则。推动一项事业不能没有原则,要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医疗毕竟是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规范是必不可少的,要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首先是对医疗资质准入管理,对符合条件、管理规范的医疗机构允许准入。

其次要对医生资质进行规范,确保网络上医生必须是真正有资质的医生。2018年6月全国将实现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一旦这个系统建立,就必须要求所有互联网医疗系统要通过电子化手段与注册管理系统对接,最好还要实现电子签名和认证,确保是真正有资质的医生提供医疗服务。

其三要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规定互联网医疗范围、条件等。

其四要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四是可行原则。也就是政策要有可操作性,很容易能够得到执行。

像移动医保支付等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移动医保支付对优化流程、提升体验无疑非常有好处,按有利的原则肯定要支持,为确保资金安全就必须要规范,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何突围?

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尽管取得不少进展,但仍然举步维艰,不少互联网医院业务量偏少,还处于“叫好不叫座”阶段。这里有政策的原因、支付的原因,还有医患认知度的原因,当然企业的产品和策略还是更重要的因素。有些互联网医疗包括远程医疗完全是免费的,业务量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就更值得深思。下面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谈谈如何突围。

笔者对这个问题观察思考了很长时间,单纯从互联网医疗角度百思不得其解,跳出来看看其他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也许会有所启迪。

先看看两个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悄然无息地逐步统治了手术室,医院花大价钱投入,患者愿意自费花大额费用使用,如果将成本分摊到每台手术上,机器人手术的价格比传统手术的成本高出3万元左右。此外,依靠达芬奇机器人所做手术的费用,目前并未被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为什么互联网医疗目前大部分免费还叫好不叫座?如果说互联网医院的障碍是没有列入医保,那为什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同样没列入医保也能得到这么好的推广?

首先是要能解决核心痛点。和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达芬奇的优势明显:一是突破了人眼局限,可以进入人体内部,手术视野放大了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局限,在人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可360度灵活穿行,具有人手无法相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三是不需要开腹,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正因为达芬奇有以上优势,患者才会愿意自费多花3万元去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第二是要确保医疗的质量和安全。达芬奇机器人能够通过FDA批准关键在于其大大提升了手术质量和效果,公司一定是做了充分的临床研究,拿出充分的临床研究和分析数据证明机器人手术是安全的,而且是更安全的,才能得到FDA批准。

第三是要赢得医院和医生的青睐。达芬奇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科室和医生的整体学术水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家医院在当地如果率先添置达芬奇机器人,其医院影响力、学科影响力无疑会大大提升,这些作用会促使医院愿意花2000多万元人民币去采购这样昂贵的设备。

第四是医生要成为销售主渠道。在医患之间的医疗信息还处于极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的医疗行为基本就是医生在主导。设想一下,有几个病人会知道医院是否有达芬奇机器人,这种设备对手术治疗会有什么作用?只能是通过医生这个渠道去向有需求的患者进行推荐,达到患者、医生和医院的共赢。

因此在医疗这个大环境下,患者需求是前提,抓住医生是关键。

案例二:共享单车与便民自行车。便民自行车有政府支持,包括财政支持,但一直不温不火;而共享单车完全是市场行为,却一夜之间风靡全国。

按理说这两种自行车解决的痛点和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便民自行车还有政府支持,费用甚至更优惠,但火的却是共享单车。

一方面当然有机制的因素,便民自行车有政府支持是优势,但带来的可能是僵化的机制;而共享单车灵活的机制能够快速吸引巨额资本,能够快速扩张。这里不想谈机制,因为互联网企业机制也都很灵活,也已经带来不小的投资。我的思考是一个交易为什么能够完成,特别是在一个陌生和非信任的环境下如何能够让交易完成?

一个交易能够完成基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交易

需求是交易的前提,没有需求肯定不会产生交易。

连接是交易的基础,想看病,就会到医院去找医生;想购物,就会到商场找商品,于是产生连接。

信任是交易的保证,看病为什么要去大医院?购物为什么要去大商场?因为信任,大医院、大商场以长期形成的品牌作后盾形成信任。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个陌生和非信任的环境下交易如何能够完成?这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信任需要有效的管控,防止失控。管控手段的便捷性与否会是决定交易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便民自行车复杂的管控手段与共享单车基于移动互联网便捷的办理手续无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两者能否被快速推广的非常重要因素。下面来看看两个管控的区别:

下面是从网上下载的福州便民自行车使用攻略(我是从来没有用过):

办卡需要什么条件?

  16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 ,身高在145cm以上,会骑车的市民均可办理。

办卡时要准备什么材料?

  办卡前需要准备好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首次办卡还需一次性交纳信用保证金300元,IC卡工本费20元,并且在卡内充值不低于50元的启用资金后即可拿到便民自行车IC卡。

便民自行车怎样借还?

借车:将IC卡放在感应器的刷卡区刷卡,感应器绿灯亮起并有语音提示“请取车”,此时将车取出就完成借车。

还车:将自行车推入锁孔,绿灯亮起并有语音提示“请刷卡”,此时把IC卡放在感应区刷卡,语音提示“还车成功”即可。

便民自行车依靠复杂的办卡流程和车桩来实现对用车人和车的管控,来解决信任问题。信任是解决了,但看了上面复杂的流程,除了天天上下班要用自行车外,还有谁有兴趣或动力去骑一下自行车,有谁会知道办卡点和车桩在哪里?

用过共享单车的人都很清楚,随时下载一个APP(现在微信和支付宝都有入口),用手机和身份证号认证,移动支付押金(有些已经取消押金),充值费用,操作熟练1分钟左右就可以骑车上路,还车也不用去找车桩在哪里?找车有GPS定位,开锁刷二维条形码即可。

同样解决信任问题,便民自行车采用是传统的管控办法,而共享单车采用是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

淘宝能够发展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淘宝上购物是典型的在陌生和非信任的环境下的交易行为,在非信任的环境下没有人愿意先付款,也没有人愿意先发货,交易显然无法完成,其解决思路是用了支付宝。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用支付宝,而是先把钱存在银行,货收到后银行再转账,交易还是可以完成,但如果每交易一次都要跑一次银行,淘宝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吗?不要小看解决信任管控的便捷性,其对交易行为是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用了不小的篇幅来分析两个案例,显然不是用来讲故事的,而是希望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能够有所启迪。

从纯业务推广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如何突围呢?

一是要能解决医疗的核心痛点。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在医疗的外围(如患者服务、健康管理、轻问诊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提升医疗质量等方面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要取得患者的青睐和政策的支持,根本上还是要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典型的远程手术,只不过目前是在隔壁的房间,只要网络带宽足够和稳定,异地远程手术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要保证医疗的质量和安全。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和企业不能仅仅开展业务,还要进行互联网医疗的研究,要能够拿出确凿的数据和证据在什么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互联网医疗是安全的,甚至是更安全的,包括信息的安全、患者隐私的安全、医疗的安全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监管层的许可,才能得到医生和患者的信任。

三是要能调动医院和医生积极性。在实体医院特别是实体公立医院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大部分医生资源都在公立医院,如果不能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不能成为医院和医生得力的助手和工具,让他们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去用,互联网医疗就很难有立足之地。

四是医生要成为营销的主渠道。尽管以患者为中心是发展趋势,但在医患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疗领域的医疗产品医生注定是销售的主体。互联网医疗无论是to B 还是 to C,最终一定是要面向患者,在患者对互联网医疗平台信任建立之前,医生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态度和推介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医药代表现在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其行为固然受到诟病,但其销售策略却值得批判性地借鉴。

五是要便捷地解决信任问题。信任是交易的保证,建立品牌是取得信任最有效的手段。但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培育,企业建立初期都存在信任不足问题,特别是互联网医疗,长期都会是在陌生和非信任的环境下运营,如何借鉴共享单车和淘宝的经验,便捷地解决信任问题是一大考验。

六是必须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对大部分医生来讲,实体医院的线下诊疗依然是核心,如果能够把线下和线上统一设计,统一入口,按任务清单进行统一管理,无疑大大提高体验度。对患者来讲,微信和支付宝等公共入口也比一家医院下载一个APP强很多,看病毕竟是低频和偶发行为。事件驱动而不是菜单驱动,从软件设计角度也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产品经理一定要有场景感,设计的任何功能都要想到医生和患者会如何使用,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和什么时候使用,在什么条件下去驱动使用,而不是由一堆菜单简单堆积而成。

前几年互联网医疗发展比较盲目,企业依靠数量而不是质量来快速融资,因此迅速扩张,但忽视了深度和用户体验,忽视了医院、医生和患者的积极性,这也是今天互联网医疗发展面临困难的很重要因素。看了有些企业的产品我说是“用了互联网技术、但缺少互联网思维”,远程医疗大部分还是在会诊室,而不能够随时随地。会诊室就像是便民自行车的车桩一样,把医生和患者限制在会诊室里,其实除了疑难杂症,大部分一对一的会诊是无需去会诊室的。

最后用几个疑问来结束这次系列文章,说明我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思路,只是提出来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免费难道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吗?如何能够解决真正的医疗痛点?医院的积极性、医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医院的积极性、医生的积极性才是根本,在医疗信息极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总体上都是听医生的。医改也好,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也好,感觉还是在漠视医生的积极性,如何能够走出困境?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 ,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个优秀CIO。

【责任编辑:谭啸】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陈金雄专栏】再论互联网医疗之三:互联网医疗如何破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