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浙一信息化掠影

朱小兵

在浙江省,全省卫生系统谈起信息化,总免不了谈到“浙一”。浙一或浙医一院,是人们对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习惯性称谓。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综合学术水平最高的医院,更因为它自身的信息化与全省卫生系统的信息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医疗软件的孵化地

目前,浙医一院床位核定2500张,展开床位2700-2800张。2009年,全院业务收入21.7亿元。浙一医院的门诊量居浙江省首位。2009年已经到了260万多人次。

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帮助,医院运转起来将非常困难。

浙一信息化的起步于1986年。与当时全国很多大医院一样,浙一的计算机应用,最早也是从挂号收费管理起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收费管理逐步向临床业务应用和管理方向发展。

2003年,门诊医生工作站上线。医院新门诊楼在2003年5月“非典”期间启用。

浙一信息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院士(现为国家数字卫生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的信息化意识比较超前。她曾任浙医一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不仅管党委工作,也管经济。在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李院士意识到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担任卫生厅领导以后,她更加有了推行信息化的决心,并且希望把浙江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统一起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入,也减少病人从下级医院转到上级医院就诊过程当中的重复检查、化验等。

由于浙一是浙江省最大的医院,在当时省卫生厅支持下成立的联众公司,最初技术人员都常驻浙一,与医院计算机中心人员一起到临床了解需求,然后开发软件。联众HIS软件系统1.0版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套HIS最早包括挂号、收费、药房、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工作站等。2003年5月,浙一新门诊大楼启用,医院又实施了排队叫号系统,在就医流程当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总之,浙一的信息化总体比较全面。

远程问诊,托管利器

2007年,浙一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浙一在浙江省有60多家技术协作医院。技术协作医院的病人,有一些疑难杂症需要浙一的专家帮助会诊。各地的医务人员,亦可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接受培训。

该系统在2007年下半年投入应用。已经有一大批省内外医院接入了远程问诊平台。现在,每天都有远程会诊业务。其中大多是浙一的强项,像呼吸科、神经外科、感染科、肝胆外科等。全院提供了几个供专家使用的会诊室。各地医院把影像、检验报告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浙一的专家通过会诊平台与当地医生进行远程视频会诊。这个平台有好几块屏,一块屏显示对面的医生,一块屏显示病人的影像片,还有一块屏显示化验单。

远程会诊对于危急重症病人有着特殊的价值。

比如在ICU开展远程会诊。因为对重症病人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为此,浙一ICU实施了远程持续监护系统——将浙一的ICU与协作医院的ICU互联。通过这套ICU系统,浙一的ICU医务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到各地协作医院重症住院病人,并从当地医院直接读取心电监护数据。

开发这套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协同开展对疑难杂症病人的抢救。在当地医院确缺乏临床经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当地医生可以随时与浙一的ICU医生联系。浙一的值班医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来指导抢救。二是一些医院觉得自己的监护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这个平台向浙一寻求帮助,相当于请浙一ICU医生对其ICU进行托管,其病人的日常管理也交由浙一的医生来开展。

这套系统投入应用后,立刻显现出临床价值。对重症病人抢救有很多的例子,而且非常突出的是抓住了抢救的时间。

浙江省舟山市有一个产妇临盆,家属请了接生婆在家接生,结果出现产后大出血。病人被送到舟山市人民医院抢救,出血情况很厉害,病情非常严重。而在此前不久,恰逢北京朝阳医院的一个产妇,家属不愿意签字,而医院认为只有病人家属签字才能够实施抢救,结果病人死亡,引发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在当时的舆论背景下,舟山市人民医院接了这个产后大出血病人后压力很大。刚好浙一ICU平台系统已经建好,舟山市人民医院就立刻请浙医一院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指导。在浙一两个医生指导下,终于把病人抢救过来。

IT价值显现

这几年来,浙医一院通过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医院信息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二是减少一些差错。比如,靠人工的时候容易出错,有的医生手写处方很潦草,后面拿药划价都很容易出错。第三,提高了医疗质量。第四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浙医一院做移植是非常有名,器官移植病人在术后就常期服用抗排药,很贵,一盒药需要好几千元。当时还是手写处方,管理上有漏洞。医生手工开好处方,病人到药房划价,到收费处收费,在处方上盖收费章,拿着这个盖好章的单子就可以到药房取药。有的人趁门诊医生上厕所或临时离开,就偷走处方单,仿冒医生的笔迹去开药,开好以后,到外面刻章的地方私刻一个收费章,仿造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药房一看,“字迹”是是医生的,“收费章”也盖了,而且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不可能每张处方仔细去比对笔迹,于是药就发出去了。后来这个问题被院方发现了,采用电子处方后,这种现象就被遏制了。

浙一的门诊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了PACS系统。拍片、B超影像,在医生的电脑上半个小时左右都能看到,节约了病人等候的时间。以往,拍一个试剂,常常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拿正式报告。医生看到这些影像信息后,能够做初步判断,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还是可以进行用药治疗,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等。

门诊医生工作站还整合了合理用药系统的专家知识库。这个系统就是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比如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在医生开处方的时候,系统会提醒医生所开的药物之间有什么副作用。这个专家知识库已经是医院日常应用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就是科技防腐,帮助医院预防医生犯罪。社会上经常反映的问题之一是医生开大处方,收受回扣,有些医生特别喜欢用某个药。由医院纪委、监察室、药剂科,还有分管药物的院长组成的专门小组,每个月都要对全院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用量最大的几个药、某几个药是哪几位医生用得最多、回扣概率比较高的药(像抗生素等),一经统计就能看出来,然后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相关链接:

浙一数字化未来

作为全省数字化医院的策源地,浙医一院总是被委以重任。如今,他们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推动开发部署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等。

根据浙一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病历的概念涉及到医院几乎各个系统的功能,牵扯到各个业务环节。因此,电子病历系统的完整程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总的来说,目前大部分医院能够实现的程度是病程录记录。

在探索电子病历方面,医嘱信息的处理非常关键。浙一正推动与医嘱最为密切的病人相关信息采集。比如标本采集,一个即将被执行的医嘱是不是这个病人的,采集了以后放在容器里面是不是这个病人的?需要用条码或者RFID来识别。

再就是加强对药物的管理。浙一正在实现从供应商开始,就将条码全部做好,下一步,就是慢慢地要深化将条码与病人对应、标明每种药的用途,力求做到信息的全程唯一性。一旦有用药导致医疗事故,做到药物批号可追溯。

临床路径非常重要。每个医生都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路径最主要就是提供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供参考。临床路径的实现,需要先提供简单的方案,能够让大家接受和共享。但是,怎样能够让医生简便地能用起来,就是信息系统要考虑的。

浙一现在承担的临床路径课题。目前,浙一已经做了很多临床路径设计。作为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每一步都希望提供比较优秀的方案,能够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但是,作为一种可以实施的方案,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地根据业务管理规范进行完善。比如,病人手术以后第几天,应该做哪些处治,如果不做的话,系统肯定要报警。做好以后,下一步提示你要做什么。这些从信息化角度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难点是提供临床路径的方法现在要逐步完善。

电子病历应用完善以后,要开展数据挖掘。即根据已有的病历资料,归纳分析出,用了什么诊疗措施,有利益提升诊疗效果,有利于降低病人的住院的费用等,将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和降低费用统一起来,就是好的临床方法。

(文/ 朱小兵)

来源:HIT专家网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浙一信息化掠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