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读者来稿 | 从4个典型应用场景看如何将集成平台“用到实处”?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浙江省台州医院信息中心 刘祉呈

作为医疗数据流转及业务协同的载体,集成平台对于医院医疗服务的改善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结合以下几个医院常见的集成场景,探讨一下各场景对于集成平台的要求,以及集成平台该如何真正应用到实处,助力提升医疗服务。

浙江省台州医院信息中心 刘祉呈

场景一:患者360°视图

患者360°视图基于临床数据中心(CDR),使临床参与者可以通过一个清晰、友好的统一视图,实现多角色、多方位、纵向时间轴的患者医疗全过程的浏览,让临床医生能快速了解患者整体就诊情况,为患者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360°视图中不仅需要体现院内的各类医疗过程信息,相关院外信息也要进入视图中,包括区域层级的检查、检验、病历、医嘱、体检等情况。

由于各类治疗记录、检验、检查报告和图像分散在各个系统里,同时还需要对接外部平台(如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平台),通常由集成平台整合各系统数据,最终汇集在临床数据中心,实现对院内院外数据的统一管理,如图1所示。

图1

患者360°视图对集成平台的要求包括:

时效性:集成平台如果出现数据延迟情况,临床医护人员就难以做到对患者实时数据的查询和了解,有时甚至只能了解到一天前(T+1)的数据。因此集成引擎需具备快速响应的ESB(企业服务总线)接口模式,能快速实现数据传输,减少数据延迟,助力临床医护人员提升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

数据完整性:若集成平台对接方式单一,则易受到制约,常常会出现数据接收接口不可用、数据接收处理服务过载等异常情况,导致部分数据缺失,难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因此集成引擎需提供数据保障传输能力,降低数据缺失导致的临床决策偏差。

标准化:数据在调用和流转时,通常需要对接方进行改造,灵活性和便捷性都有所不足。集成引擎应支持多种医疗信息协议和标准,包括满足新版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以下简称新版互联互通测评方案)要求的标准化组件、HL7 V2、HL7 V3、FHIR、DICOM等,能更容易快速地实现数据统一化,增强各种系统和应用的接入能力。

场景二:危急值告警流程建设

危急值通常指患者的某项或某类检查、检验结果极度异常,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需要临床及时得到信息并给予有效处理。因此危急值报告制度也被列入《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当危急值出现时,集成平台可以直接连通责任医生的通讯工具(如微信、短信、钉钉等)或终端软件(医生站危急值提醒),为患者的医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如果危急值超时未处理,也需要提醒危急值的发出部门,进行人工方式干预(如电话联系)。

图2

危急值全流程的闭环质控如图2所示,其对于集成平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联通能力和及时性:在危急值流程的建设过程中,危急值通报可谓分秒必争,因此集成平台需要能直接打通医生的通讯工具,或者快速将危急值警示信息发送到指定终端,这对于集成平台对接不同终端的联通能力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都提出了要求。集成引擎应具有开放的API,能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调用API并能够对接邮件、短信、微信等多种接口,甚至最好可以支撑物联网层面的协议,如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等,实现多点、多方式的危急值警告能力。

场景三:患者主索引数据更新

患者主索引(EMPI)本质上是一个数据整合系统,它把来自多个不同系统中的患者标识统一成一个,实现对同一患者仅用一个标识对应,同一患者的信息也归并在同一个标识之下,实现区域内不同机构、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身份识别和统一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多系统中患者身份的识别问题,对于强化医院临床管理、提升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图3所示。

图3

患者主索引服务对于集成平台的要求包括:

消息异步处理能力:当主索引系统通过集成平台对多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时,如何能确保病案归档前,患者的信息变更(如手机号)能通过集成平台同步到其他相关系统?这个过程涉及对其他多个具有患者主数据的系统更新,各系统的更新时间和方式不同,因此需要集成引擎通过异步方式进行处理,保证消息的传输。

异常捕获能力: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集成引擎应能捕获到异常错误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修正,因此集成引擎应具备异常捕获能力,通过消息探针对异常消息进行捕获,也能进一步处理异常消息,在外部系统出现断线或响应异常后,在排错完成后能够对错误消息实现重传处理。

场景四:互联网医院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许多实体医院开始建设互联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经超过1100家

互联网医院对于集成平台的要求包括:

高并发环境下的高可用: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医院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集成平台从互联网医院端收到的请求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平台在高并发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性能也是一种考验。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每日集成平台事务量在400万以上,高峰期的并发量可达500TPS(每秒处理事务数),其中重要业务(比如挂号、预约、报告查询、结算等)还需要具有全面的容灾能力,对于异常切换要求也在1秒以内。因此集成平台需具备自修复能力,无需依托任何外部高可用技术即可实现服务的无感知切换(亚秒级切换时间),保证容灾和高可用。

信息安全防护措施: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承载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必须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因此也对集成平台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要求。集成平台需具备访问鉴权管理、审计跟踪、容错隔离等机制,满足等保测评中对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要求。

API网关:API网关能在集成平台面对互联网医院产生的大量请求时,处理负载均衡、缓存、服务代理等一系列事务。新版互联互通测评方案在技术架构上也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整合技术的备注中就提到:需要实现API网关等环节的系统化管理。这就需要集成平台能提供鉴权管理、流量控制等各类API管理功能,提升性能,助力互联网医院建设。

纵观上述场景可以看出,通过多样化的能力建设,才能保证集成平台的功能性强、稳定性高、应用场景多,从而承担起“承上启下”联通各业务的重担,真正投入医院实际生产业务,赋能医院各业务场景建设。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赞(6)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读者来稿 | 从4个典型应用场景看如何将集成平台“用到实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