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让便民惠民理念主导医疗机构移动应用的发展

作源:HIT专家网      作者:孙婧、朱小兵

【编者按】

近期,HIT专家网围绕“如何通过测评,推动医疗机构移动应用规范、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对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领导、部分医疗机构代表等开展了系列专访,访谈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的视角,介绍了推进医疗机构移动应用便民服务,北京为何测评先行。那么,移动应用测评效果如何,如何持续提升北京地区移动医疗应用水平?此为“下篇”,访谈对象包括部分评审专家和多位参与测评的医疗机构信息主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国范围内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建设提速,北京也不例外。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以下简称:移动应用测评)的开展,可谓恰逢其时。这项测评工作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组织,自2018年启动研究,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测评。

两年来,移动应用测评,不仅起到了“建设指南”的作用,同时具有“决策咨询”和“政策背书”等多重意义。移动应用测评因其系统性、科学性,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践行了医疗机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使命宗旨——这正是移动应用评审专家们和参与测评的多位医疗机构信息主管的真切感受。

上排左起:评审专家组成员、PHISTA协会常务副会长王韬;评审专家组成员、复兴医院信息办主任宋炎;评审专家组成员、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友谊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力华
下排左起:阜外医院副院长赵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管理部副部长李强

不仅是“指南针”,而且是“定心丸”“智囊团”

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全面、客观,成为地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建设的规划指引,也即“指南针”。在分别接受HIT专家网的访谈过程中,多位评审专家都谈到了类似的观点。

据介绍,移动应用测评工作采用“提交实证材料+专家组测评+分析总结”的综合测评模式。其中,测评专家根据《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针对医疗机构报送的实证材料和自评分进行现场审查,由专家组测评确定最终得分。

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卫生信息职工技术协会(PHISTA)常务副会长王韬说:“2021年度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与2020年度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审核医院上报的实证材料,更多是由评审专家审核医院移动应用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测评真正促进医院便民惠民服务。”

“移动应用测评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使移动应用建设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就医便捷性等‘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服务奠定了基础。”评审专家组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信息办主任宋炎说。

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说:“测评指标体系设置合理,部分指标项分值细化到0.5分;测评过程包括文审和专家现场评审的双评环节,减少了人为主观评判的偏倚性。”

评审专家组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友谊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力华认为,测评对于各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具有促进、推动、对比的作用。通过测评让医疗机构看到其他医院机构的优势,发现自身不足,互相学习,以评促建。

2020年疫情来袭,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纷纷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建设纳入建设日程。在此过程中,医疗机构渴望能够拥有一份具体的移动应用建设指南,避免走弯路、浪费建设资金,有效发挥移动应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便民惠民作用。

多位参加了移动应用测评、并取得佳绩的医疗机构信息主管表示,测评工作有助于医疗机构将信息化便民服务落实做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锋认为,测评注重细节性功能,利于医疗机构将移动应用建设落实落细。通过对标指标体系,特别是评分细则,可以发现自身建设盲点。

在疫情期间全程主导医院互联网诊疗业务上线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深有感触:“测评工作加强了医院互联网惠民的氛围,加深了医院对互联网服务国家标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了医院智慧服务建设。”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管理部副部长李强表示,测评推动医院更加重视移动应用建设,具有“指挥棒”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比较明显。

移动应用测评为医院持续改进服务提供了具体指南。“北京友谊医院设有院级周期性便民服务例会,会上针对移动应用测评要求,收集、讨论各部门需求,快速决策,整体推进。”王力华主任说。

2022年5月18日,中心在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基础上,发布《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功能规范》,更进一步增强了移动应用测评工作的建设指引作用。

移动应用测评不仅是“指南针”,还是“定心丸”和“智囊团”。

“定心丸”,指测评提高了医院对移动应用建设的重视程度,减少院内部门间的沟通成本,让医院更加主动通过信息化便民,勇于担责,具有“政策背书”之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副院长赵韡认为,医院业务部门的需求基于自身专业提出,可能存在片面性、互斥性。移动应用测评为医院统筹把关院内信息化便民服务需求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利于医院就智慧服务形成良好的工作决策机制。

李强副部长表示,有了这个指标体系,有助于医院内部理顺移动应用建设管理流程,减少沟通协调成本。

“智囊团”指测评具有“专家咨询”的效果。评审现场,专家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帮助医疗机构梳理功能建设、甚至解决方案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被测医疗机构也参与到测评工作中,与兄弟医院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学习。

对此,计虹主任表示,技术评审也是咨询。医疗机构能够将别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互相借鉴,这也是评审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测评医疗机构“发现”需求、“预测”需求、创新服务

“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逐一对标、查漏补缺,让测评工作真正惠民、惠医、惠院。”在被问到“如何落实移动应用测评工作”时,多家受访医疗机构异口同声地这样作答。他们认为,测评能够帮助医院“补足短板、加强长板”。

测评让医疗机构“看见”需求所在,增强移动应用服务的全面性。对标测评要求,发现业务部门之前未曾提出的某些功能点,确是不少医疗机构的现实需求所在。

李强副部长说:“2021年度,我们安排信息管理部的工作人员逐一对标指标,新上了实时号源信息查询、检验检查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

“北医三院加强了线上免费义诊、药事咨询、多学科会诊等服务能力建设。”计虹主任说。

此外,从政策、技术等角度看,测评具有一定前瞻性,让医疗机构能“预测”潜在需求。

2021年,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参考测评要求,加强了“病历资料查询和下载”功能建设。在紧接而来的疫情防控趋紧形势中,这一功能满足了百姓自助下载核酸检测报告的巨量需求。同时,2021年各医疗机构对标测评要求,加强了“患者自助录入病情和上传病历”功能建设。本次访谈中,一些医疗机构信息主管表示,“该功能建设契合北京市互联网医院资质审批要求,体现了政策间的系统性、协调性”。

实际上,有的医疗机构并不满足于通过测评“发现”需求、“预测”需求,更以测评工作为出发点,举一反三,主动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和流程创新,释放移动应用的更大价值。

一是深化应用,完善功能。增强在线服务整合性、连续性,减少数据孤岛,努力重构就医数字空间。如北医三院、北京友谊医院,将线上服务功能整合至微信公众号或App,为患者提供统一互联网服务入口,满足门诊、住院等多样化服务场景。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正在推进门诊全流程消息推送服务功能建设,以消息驱动患者全流程服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已建或在建“线上候诊室”“在线门诊部”,疏通医患线上沟通“堵点”。

二是技术创新,引入智能。积极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息化便民服务中的应用。在《2022年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测评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中,增设“特色创新服务”加分项,以保持政策标准的活力,鼓励医疗机构创新。赵韡副院长认为,智能化是一体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局部问题,阜外医院正将智能化落实到其68个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环节中去。北医三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则在加强院内智慧便民服务、慢病管理、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等功能建设。

强基固本,让便民惠民理念主导移动应用发展

数据会说话。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琚文胜引用《2021年度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便民惠民移动应用考核评议总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和结论,说明测评“达到预期”。其一,测评对象广泛性提高。纳入移动应用测评的医疗机构数量,从2020年度的39家增长到了2021年度的53家。其二,受测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建设的全面性提高。报告结果显示,2021年度诊中服务、诊后服务、全程服务3项一级指标平均得分,与本年度总体平均得分率的差值,相比2020年度均有所减小,说明移动应用功能建设的全面性在提高。其三,测评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提升了医疗机构对移动应用的重视程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移动应用的便捷性。

推动移动应用便民服务建设,必须“强基固本”。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信念”,持续稳固信息系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这一“技术之本”。

正如琚文胜主任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测评工作的宗旨,这一宗旨在各医疗机构移动应用的实际建设工作中得到了有力贯彻。

赵韡副院长表示,阜外医院信息中心管控各业务部门需求的宗旨即是看该需求“是不是遵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王力华主任说:“移动智慧服务功能越来越多了,但不代表着患者使用顺畅,患者使用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法得到帮助。因此要站在患者角度,要多想一步,不断在细节上进行优化,让患者使用真正便捷。”

衡反修主任认为,当下医疗行业移动应用建设进入智能服务和患者全病程服务阶段,要提高对患者整体服务和管理意识,医疗服务应“流程简易透明,患者参与全程,医护管理全程”。

此外,信息系统基础扎实,保证线上线下一体化,也是部分受访医疗机构代表们谈及的建设经验之一。阜外医院线下、线上信息系统均为自研,可无缝集成,实现了线上线下同质化管理,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和就医安全性。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所有信息系统统一规划,为移动应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需求、技术和应用场景相结合,创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诊疗模式。

“对照指标,发现需求,强基固本,勇于创新”,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以测评工作为出发点,不断撬动移动应用服务的乘数效应。HIT专家网发现,一些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便民服务也获得了来自患者的高度肯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App“北肿云病历”在OPPO应用商店的评分为满分5.0分,用户留言“线上门诊很方便”。阜外医院App“掌上阜外医院”收获用户大量点赞,“医院想患者所想,复诊续方,送药上门,解决了京外患者买药难得大问题”等好评不断。北京友谊医院在公众号中增加了线上智能客服,并配备专人回复患者的问题,使患者使用移动应用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弄潮儿向涛头立,风起正是扬帆时。在“健康中国”与“数字健康”等战略部署下,“打通医疗数据通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移动应用建设,将成为医疗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琚文胜主任认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移动应用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但不应止步于此,并对移动应用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寄望:一是高度重视移动应用测评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发挥“首善之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诊前、诊后等应用场景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就医全流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三是进一步推动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等信息的集成共享。总之,“应按照医院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注患者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生命至上宗旨,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晓青】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让便民惠民理念主导医疗机构移动应用的发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