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追忆HIT拓荒者李包罗教授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朱小兵

【编者按】

2019年7月28日夜,北京雷雨大作,原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病逝;

2019年11月30日早,北京入冬第一场雪后初霁,按照李包罗教授生前遗愿,“李包罗追思会”悄然举行。

“一场雷雨一场雪,世间再无李包罗。”

本文以作者在追思会上的发言文稿为蓝本,补充了部分记述和资料。

李包罗老师走了,于我留下的则是一长串媒体人的记忆。我因为当年在《计算机世界》报工作有幸与李老师结缘,后又全力以赴做HIT新媒体继续留在这个行业,李包罗老师也一直把我作为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一名“见证者”。

(一)

2003年非典过后,报社分派我跟踪医疗行业,决定年底举行的“中国IT两会”(编者注:中国IT财富年会、中国CIO年会的合称,是《计算机世界》报年度品牌大会)上首次设立医疗信息化分论坛。经历重大公共卫生疫情因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带来的各种恐慌,自己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这个行业的信息化一定会有受到重视的一天。

第一次见李老师,他正好在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一间小会议室发表演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医疗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描述。很快,在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办公室,我正式拜访了李包罗主任。对于报社的任务,李包罗主任当即表态支持,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作为特别支持单位之一。在李包罗主任等前辈支持下,那次小论坛顺利举办,会议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主题很宏大——“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革命”。李包罗主任与当年在小汤山医院信息化建设当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时任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宁义一起,荣获2003年度“中国IT两会”评选出的“中国信息化建设突出贡献奖”。该奖项每届仅设立10名。

2004年上半年,我第一次参加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2004年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不但一睹李老师主持大会的洒脱风采,还看到美国同行演讲,多家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专业企业参展。我感到,这一行业大会十分有助于学习了解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信息。

2005年,李包罗老师支持我们对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进行专题组稿,包括他牵头的医院最小数据集标准。

2006年,李包罗主任告诉我,CHIMA正在筹办一本医疗信息化学术期刊。当年底,在北京大观园酒店举行的《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创刊仪式上,他特邀我代表报社致辞。正值隆冬季节,我隐约感到“医疗信息化的春天”就要来了。

他不仅是报社每届“IT两会”医疗信息化分论坛的重量级专家,更是行业意见领袖,多次接受我们采访。2009年4月,新医改启动,信息化被列入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柱”。报社开始酝酿《新卫生》专刊,为此加大对医疗行业采访力度。一次,约了到他在《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的办公室做访谈。令我分外感动的是,李老师从北京协和医院开车匆匆赶来,他当时正在医院陪护因病住院的夫人。

李包罗老师曾经接受我们采访(参见《李包罗:回望HIT三十年》)并回忆:文革中的1968年,李包罗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被分配到东北的水电一局,干了5年水电开挖工,后又被调到吉林市科技局做一些事务性工作。1979年,他有机会成为清华“回炉生”,并选择了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专业。1981年,李包罗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他意识到“当时国内医院的计算机应用是一个荒芜的领域”。当时北京协和医院正筹建计算机室,他就跑到图书馆查询国外的情况,发现计算机在国外医疗领域已经应用得较多,而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各种学术会议、学术刊物层出不穷,于是敏感地觉察到,HIT(医疗IT)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即所谓的医学信息学;但这个领域在中国还很落后,也许自己将来在这个领域能够做点什么,“最少应该可以为医院信息化做点事情”。

李老师根植于医院信息化起步之初贫瘠的土壤,始终将目光投向远方。在医院搞IT一度是一份灰头土脸的工作,待遇低、不受重视;李老师重视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增强医疗信息化学科建设。一年一度举办的CHIMA大会(即当时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都能见到李老师讲课,常常西服革履、一丝不苟,如同他的授课。长年累月,他讲述过的许多专业术语,如最小数据集标准、互操作性、HIT、CDSS等,潜移默化地印入脑海。他不愧为行业的拓荒者、传道者,润物无声,滋养行业。

得益于当年《计算机世界》报在各行各业计算机人心目当中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地位,使得我有机会在医疗信息化这样一个新兴应用行业,结识了李包罗主任等拓荒者和一批优秀的医院信息科主任、骨干精英,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感召,让我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应该坚守这个领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永远感激我曾经服务过近14年的《计算机世界》报社。

(二)

2012年上半年,得知我离开报社、创办HIT专家网,李老师专门电话祝贺勉励。这对刚刚起步的我来说,顿感无穷的力量。

2013年春节后,HL7 China组织小型聚会。李老师告诉大家,正在组稿《中国医院信息化30年》一书,约我从IT媒体的角度也写一篇。李老师身先士卒,很快撰写了“中国医院信息系统”诞生记,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文,详细记述了众邦慧智HIS拓荒者们的酸甜苦辣,并在第一时间征求我这个“读者”的意见。我一边按照李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助做些文字校阅,一边大呼过瘾,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先睹为快。流畅生动的文笔,引人入胜;不时闪现的风趣,让人捧腹。如此精彩的拓荒历程,不仅是一段历史见证,更是行业后来者渴求的营养。

2013年12月,李包罗老师告诉我,他非常感兴趣CDSS,邀请HIT专家网参与协办CDSS专题研讨会。2014年1月11日,由HL7 China、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和HIT专家网共同协办的“临床决策支持与HL7研讨会” 在上海举行。那次会议,李包罗教授就敏锐地意识到开展CDSS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电子病历的普及,使得对医疗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改进成为可能,CDSS将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HIMSS14 部分中国参会代表合影
HIMSS14 部分中国参会代表合影

2014年2月下旬,我作为媒体人第一次出访HIMSS年会。李老师跟我说,这就是医疗信息人的“麦加”。参访期间,他带领大家合影留念,还安排大家一起共进晚餐、交流。这一份关照,在异国他乡,格外温暖。

拓荒者,有拓荒者的担当。李包罗老师时常提起,中国医疗信息化一年的市场规模,还不如房地产行业一个楼盘的市值。

2014年11月,在北大医信主办的“激荡20年”纪念活动上,李包罗老师回忆道,1994年,他提出中国医疗IT要产业化。一体化的大型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成为中国医院信息化“拓荒”主战场,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CIO、IT工程人员,最早一批本土HIT企业也应运而生,中国医疗IT产业化进程由此开启。这个进程虽然极其艰难,很多企业甚至九死一生,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医院信息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由本土医疗软件供应商作为主力军所承担。

他特别重视培养行业年轻人才。2014年7月中旬,北京协和医院,MiForum重新恢复中断两年的交流活动,并且更名为“蜜蜂会” 。李包罗老师致辞,勉励青年才俊们加强交流学习。我深知,这只是他日程表上无数次和年轻人交流的场合之一。

(三)

李老师患病后,依然坚持学术交流。有一次在机场遇到他,我们同一个航班飞同一个会议。不巧航班延误,李老师在休息室一直把腿高高抬起,架在行李箱上(后来我才从其他同行那了解到,那是为了缓解疾病引起的腿部水肿)。经过数小时苦等,航班最终还是取消。

2016年2月,病中的他应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先生之邀,欣然命笔,为《“军字一号”点滴回望》一书作序《HIS创新路,飞鸿踏雪泥》

2017年9月9日,我有幸作为“特邀记者”参加“众邦汇”,深感使命神圣。李老师很重视这次“众邦人”的聚会,不但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而且精心准备了发言文稿。大家昵称他为“邦主”,李老师开怀大笑。李老师特地给每位参加者签名赠送《中国医院信息化30年》一书,我将珍藏在身边。这次聚会让我再次体会到,“众邦”不是传说,而是一段真真切切的历史 。

2019年4月下旬,与几位好友相约一起到协和医院,探望正要出院的李老师。病榻上的李老师面容消瘦,看到我们来很高兴,招呼着用他的手机拍照留念。李老师很吃力地嘱咐我,帮找寻20世纪80年代初他发表在《计算机世界》报的一篇署名文章。我赶紧多次往返国家图书馆过刊阅览室,但终究没能找到那篇文章,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如果说16年前有幸与李老师结缘,是始于我当时就职的那份报;16年后的我没有想到,与李老师的最后话别,竟也戛然而止于这份报。

李包罗老师走了,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也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他留下的行业烙印如此之深,正如他喜爱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2019年11月29日初稿,12月1日修改)

小助手二维码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

(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

【责任编辑:谭啸】

赞(2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追忆HIT拓荒者李包罗教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