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开业6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信息化助创三甲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姜浩 龚晨

2022年6月10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挂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是广东省内首家按照广东省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首次评审即顺利通过的三甲医院。

时间回到6年前。2015年12月,在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名医、名院、名专家诊所)的推动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成为首个落地的“名院”项目。医院开业不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信息资讯部部长王逸欣曾接受HIT专家网采访,详细介绍了新院的IT规划与建设情况。近日,HIT专家网再次连线王逸欣部长。时隔6年,这家年轻的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信息资讯部部长 王逸欣

“7+1”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

1997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模式识别专业毕业后,王逸欣被分配至第一军医大学(后改制为南方医科大学)网络中心工作。2014年,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筹备建设期间,王逸欣开始负责医院信息化工作;医院开业后,他就任医院信息资讯部部长,可谓见证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从无到有、逐步成长的每一个日夜。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最初的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2008年开始,依据深圳市“十一五”规划,深圳市对所有新建公立医院(包括须改造的旧医院)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选型,形成“7+1”的系统架构模式。在这一架构设计中,HIS、CIS(临床信息系统)、LIS、PACS、决策支持、手麻心电、HRP等7大业务系统通过集成平台进行连接,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应用集成,从而完成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协同。当时参与“7+1”系统建设的公司均为国内知名HIT厂商。

“7+1”的系统架构设计,是深圳探索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尝试。不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强化电子病历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将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将其作为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虽然“7+1”系统的CIS也提供各类医护工作站功能,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系统。时过境迁,医院各类需求快速涌现,“7+1”系统的部分功能已无法适应医院发展的新要求。

为此,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积极谋求改变,于2019年争取到深圳市发改资金2500多万元,专门用于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

集成平台支撑信息系统全面升级

在这次升级改造中,首要工作是强化“核心”。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与南京海泰合作,着手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并以此为起点将全院信息系统改造推上正轨。经过近4年的努力,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信息系统体系架构不断优化,初步完成了HIS等系统的功能完善,同时增补建设了移动护理、血透、输血、病理等多个子系统;院内院际互联互通,初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设了医技智能预约等系统,助力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互联网医院也成为广东省首批上线的22家互联网医院之一。

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就通过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四级评审。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电子病历系统应用,为五级评审做准备。

“从四级到五级,更加考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内功’。”王逸欣认为,在电子病历“升级之路”上,有三大难点需要克服:首先是资金投入,由于高级别评审的指标更加细化、覆盖流程更为广泛,如果医院投入不足,可能会出现系统改造不到位的情况;其次要求管理、临床部门较高的参与度,只有把电子病历系统真正用起来并从中获得实际收益,才能满足评审要求;第三是对医院信息科的水平及能力要求更高,信息科需要深入理解评审条款,并具备良好的对内、对外沟通能力,才能对每项条款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准确把握和切实落地。

在全院信息系统改造过程中,为实现系统切换过程中各项业务的平滑过渡,以及为后续发展搭建稳健、灵活的IT架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上线了全新的Rhapsody集成平台。事实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对Rhapsody集成平台的应用并不陌生,之前“7+1”系统中的“1”,主要就是利用集成平台的消息管理与转发功能。而这一次,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对集成平台的应用程度更深、更广,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王逸欣介绍说,HIS、电子病历系统、PACS、LIS、病理系统、输血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院感系统、体检、院内导航系统、病案系统、院内移动应用、互联网医院等都已接入集成平台,每日消息量达到一百多万。

2022年,《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发布,运营管理正在掀起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也将继续深化集成平台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数据中台,搭建医院运营数据中心。

王逸欣认为,医院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实质是要贯彻一套完整的医院运营管理体系,首要难点在于医院管理者的观念要改变。由于医院各业务部门的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只靠信息部门很难改变业务部门根深蒂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只有从上至下地进行全面规划,才能将运营管理体系落地。

另一个难点在于,市面常见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也较为老旧,涉及管理流程、管理模式的内容已被固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政策要求。而医院运营管理类的应用通常都各有特色且需要动态调整,如果系统架构不足够灵活,最终导致的结果将是医院只能通过定制化方式进行开发。

对此,王逸欣的思考是:“运营管理的根本在于数据。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不是建设一两个系统就能实现的,还是要围绕数据做工作。”因此,“如果医院不能将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一次性建设齐整,医院信息部门可以先把数据‘做’出来,当管理过程中缺少某部分数据时,再补充建设相关流程或系统。”

迎接挑战医院信息部门在成长

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信息资讯部共有19人,其中系统开发人员8人、系统运维人员4人、网管与信息安全4人,同时承担着图书情报等信息服务工作。如何才能借助有限资源应对无限需求?

王逸欣认为要善用外力。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电子病历、互联互通等评级工作中,都引入了咨询公司提供服务。“咨询公司会根据医院现有水平进行评估,安排相应的工作计划,整理文案,并协助进行多轮内审,相当于医院的评级助手。”

但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信息部门的自身能力。“靠山靠水,总不如靠自己。”王逸欣说。比如,在各项评级工作中,如果完全依靠咨询公司,医院信息部门自身对标准要求缺乏理解、对各个系统的改造任务不清晰,就会陷入意识偏差与行动偏差的被动局面。

“系统开发与运维是我们的传统职能,不能丢掉。”据王逸欣介绍,信息资讯部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医院接管“7+1”系统中HIS的源代码后,主要由信息资讯部自行对HIS系统进行功能开发,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根据国家医保平台的要求对HIS系统的接口进行改造。

系统开发团队还承接了一些小型功能模块及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如体检系统及康复科的治疗系统等。王逸欣认为:“市面常见的体检系统架构过于老旧,普遍存在系统内账目混乱、过往数据难以继承利用、与院内其他系统数据交换困难、医保对接存在障碍等问题。”为此,信息资讯部正在根据医院体检中心的实际需求,定制化开发体检系统。该系统内包含从预约到随访的全部流程,在流程规范与灵活性上将更符合医院的整体要求。

“当好‘翻译’是医院信息科工程师的重要工作。”王逸欣认为这种“翻译”应是双向的,既要能把信息部门专业、精简的技术内容变成通俗、广泛的业务内容,又要能把业务部门的需求转换为系统开发的要点或要求。这就需要医院信息部门与临床部门建立紧密且通畅的沟通渠道。王逸欣曾向医院申请引入临床人员参与信息工作,同时也要求开发人员、运维人员每周下科室进行调研,参加早交班等相关工作,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与临床一线的沟通交流,持续锻造提升医院信息部门的整体能力。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秦勉】

赞(6)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开业6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信息化助创三甲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