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北大医信专栏1】信息平台为何成为医院IT建设主流需求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谭啸

【编者按】还记得两年前北大人民医院通过实施集成平台并通过HIMSS EMRAM 7级评定时的情景吗?时至今日,医院信息平台、CDR(临床数据中心)正日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流选项。两年过去,中国医院对信息平台有着怎样的认知过程和现实需求,其间又折射了怎样的信息化建设规律?在本土医院信息平台的自主研发和倡导者——北大医信的支持下,HIT专家网特开辟本专栏,全面系列解读医院信息平台及医院数据整合利用新趋势。我们也诚挚地邀请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业界专家、同行来稿,共同参与和丰富专栏内容,深入辨析这一全行业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回顾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初期阶段,医院信息化的标志是HIS;到2009年,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阶段,电子病历系统(EMR)成为医院主流需求;时至今日,医院已经实施了很多应用系统,也积攒了很多数据,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如何有效利用数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集成平台、CDR(临床数据中心)正日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流选项。

当前,市场上各种集成平台产品不断涌现。如何看待这背后蕴含的信息化需求?作为本土早期研发集成平台产品的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大医信),在继2014年打造北大人民医院这一闪亮明星用户之后,两年过去,其集成平台产品进展如何?其对于市场需求的解读又是怎样的?

源自北大人民医院的医院信息平台正在“被复制”

“实际上,2014年在北大人民医院正式上线之后,北大医信就将集成平台、CDR确立为未来3-5年的旗舰产品线。”北大医信产品管理部总监袁浩说。而从2015年开始,北大医信决定将集成平台产品线正式更名为“医院信息平台”。

“医院投资建设信息平台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集成,而是数据利用,是未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产品部总监王国栋强调说,“我们北大医信提出的概念是‘信息平台’,而不是‘集成平台’,这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提出的规范文件是一致的。”王国栋指出,解决接口模式的转变,只是集成的初级阶段。他建议医院从未来3-5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出发,从整体上考虑信息平台建设需求。

北大医信产品管理部总监袁浩

北大医信产品管理部总监  袁浩

北大医信信息平台正式推出后,业界对于这套源自北大人民医院应用环境的信息平台产品能否“被复制”,颇有争议,原因有二:一是医院的体量和规模;二是资金投入力度。然而,两年过去了,这套源自北大人民医院的信息平台产品,正在各地被悄然“复制”。据介绍,北大医信已经在全国各大地区建立了一大批信息平台产品样板用户,分布于华东、华北、华中、东北等不同地区,其中包括北大人民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华北油田公司总医院、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等多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据统计,截止目前,使用北大医信信息平台的医院已有30余家。

“2016年,将是我们医院信息平台重点发力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区域级样板客户带动整个区域内其他客户,形成以点带面效应。”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产品部总监王国栋如是说。

“被逼出来”的医院信息平台

“当时被逼建立医院信息平台,现在看是对的。真正受益的是临床医生。”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说,“如今北大人民医院已经有214个系统,44个供应商。全部的数据都已经通过信息平台整合在一个CDR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电子病历’。所有的数据都被整合到CDR,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在短短的几分钟接诊时间内,就可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史,进而做出更为安全的诊治决策。”

2014年5月,北大人民医院成功通过HIMSS 7评级,成为亚洲第二家、国内第一家通过HIMSS 7级评审的医院,这背后的主要“功臣”就是北大医信。那么,当时北大医信为什么考虑在北大人民医院自主开发集成平台?其对于市场的感知,是先知先觉吗?

2010年,北大医信承建北大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工程。由于北大国际医院是一家新建医院,因此北大人民医院作为甲方的代理人,与北大医信合作开发系统。而建设思路就是基于信息集成平台来改造医院的信息系统。

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产品部总监 王国栋

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产品部总监 王国栋

当时,集成平台产品都来自国外。经过深入比较,北大人民医院发现,这些产品距离自己的需求都有不少差距。被逼无奈,北大人民医院决定委托北大医信自主开发设计出一套集成平台、CDR产品。“最终,我们和北大人民医院确定了基于IBM的通用集成引擎,开发医疗的集成引擎;在集成引擎上挂接自主开发的CDR。基于这个自主的集成平台,构造医院信息化的服务和未来数据应用的服务。”袁浩说。

2010年年底,北大人民医院的项目正式开始启动;经过8个月的调研、规划、选型、梳理,2011年9月开始研发设计;2012年9月开始逐步上线实施;到2013年10月31日,全线产品正式上线完毕,之后对产品功能和应用进行了逐步完善和优化;2014年5月,北大人民医院通过HIMSS 7级评审。

信息平台、CDR解决了医院哪些痛点?

亲历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平台实施过程的王国栋,一直身处一线,接触了很多医院用户。他认为,医院选择上线集成平台、CDR的主要出发点有三:一是大型三甲医院的专科化系统越来越多,在做系统间集成的时候,复杂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系统间点对点接口方式已经疲于应付;二是在整个信息化建设及运维过程中,如果在多厂商的系统间做集成的话,会受制于厂商的技术资源投入及响应速度;三是当前很多大型医院在建分院,分院与本院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诸多因素,驱使医院信息化走向纵深时,需要借助集成平台和CDR这类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的软件工具。

一般而言,医院的信息系统可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包括临床业务类和交易类,如:收费、挂号、医嘱(CPOE)、LIS、PACS、RIS、电子病历系统等;“后台”主要是运营类的,如:ERP、精细化管理、OA、人力资源等。“在前、后台业务之外,医院未来3-5年的信息化规划,大多是要建标准体系,对原有系统做新的、基于互联互通集成架构的重构,并做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利用。”王国栋表示,医院非常看中未来的信息化规划,以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所以,北大医信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基于标准体系的,实现医院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和分析的信息平台”。

王国栋坦言,医院信息平台会有一个持续的建设周期和完善周期。因此,北大医信在各地的样板“复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照搬。而是针对医院所处的不同建设周期加以量身定制。这其中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数据交换,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包括对现有系统业务接口的梳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二是通过集成的技术,包括标准体系模型的设计,建立面向不同主题的数据中心。比如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影像数据中心、生物标本库数据中心等;三是最高阶段,开展数据分析利用。目前,北大人民医院正处于这一阶段。

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图

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图

集成不是目的,用好数据才是王道

对于业界有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担心“信息平台绑架医院”的这一说法,袁浩认为:“为了不依赖于厂商,就更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接口标准化,医院能拿到接口的列表,一目了然;二是数据标准化,基于标准化的数据结构来建数据中心。”北大医信医院信息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基于标准化体系,而不是把原有的接口换一个模式。

王国栋进一步解释了医院信息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架构中的基础价值:“只有把基础架构的根基打牢,才有可能扩展深度的应用。在大型医院,数据交换需要保证实时性,这样才能提供实时的预警和提示,进而提高诊疗质量、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同时,数据质量决定了数据应用的效果,标准化的数据,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他建议,医院信息平台实施,可先行建设医院综合运营分析决策系统(HBI),满足医院管理决策需求。在平台基础体系建设中,同步先行建设BI,确保阶段效果。

对于很多医院单纯地热衷实施BI(商业智能),袁浩认为,BI通常是基于一个主题去找数据,展现固定主题的内容,相当于“命题作文”;而CDR的效率更高,它提供了标准规范,把标化的临床数据全都归集起来,但是未来要做哪些主题应用,并没有限定。因此,BI是一种技术,BI与CDR可以互相结合。

赞(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北大医信专栏1】信息平台为何成为医院IT建设主流需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