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北京核酸检测背后的医院信息化实战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谭啸

【编者按】

这是我们在专家指导下独家策划的一个小选题,旨在及时介绍疫情反弹时期医院如何开展核酸检测任务背后的相关信息化实践体会。鸣谢北京友谊医院王力华主任等多位医院信息主任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图片来源:北京友谊医院公众号)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是北京本轮疫情防控的“硬核”举措。自6月11日北京本轮疫情中出现首个确诊病例以来,北京已完成超过11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

当前,首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北京市政府发言人表示,核酸检测要成为常态化防控下的常态项目,做到重点人员动态随检、愿检尽检人员常态检测,及时反馈检测结果,用好现有检测机构资源和调配体系。

面对如此大规模、时间紧的核酸检测任务,首都各家医疗机构紧急应战。在冲锋陷阵的一线医护人员背后,医院信息化工作人员也为核酸检测工作贡献了力量。

应检尽检:多种方式应对

根据6月11日首发病例流调溯源情况,北京迅速锁定与新发地涉疫市场相关的高风险人员,以最快速度进行“应检尽检”。根据轻重缓急,北京在短时间内分四个批次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集中开展核酸检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友谊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力华介绍,与“愿检尽检”相比,“应检尽检”的难度更大,面临着“离开医院、大批量、快速完成”的挑战,通常有如下三种方式。

一是纯手工方式,这是面对突发事件最基本的响应和处理方式,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比如医护人员进入高校或社区进行采集,一个采集人员配两个记录人员,手工记录身份证号、姓名、电话、采血管编号等信息,回到医院后再把手工记录的信息输入电脑中。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医院的体检系统。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利用了院内的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高效率。但这种方式有个前提条件,需要提前拿到被检测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手机号等,医护人员需提前打印出大量的条码,并需提前下发给被检测人员。对友谊医院来说,主要有两部分人群使用了这一系统:一是本院职工;二是单位团检的政府机构人员。王力华主任说:“这种方式在现场采集标本时是最快的,但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检测现场没有电脑和打印机。”

北医三院信息人员做联调工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介绍,该院于6月18日开展本院所有职工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为此,该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迅速完成新建核酸采样点的网络布线,新增采样站点4套,完成全院9000多名工作人员样本条码打印。6月25日,北医三院接到海淀区中高考学校师生、教职工和社区“应检尽检”任务,该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紧急安装6套体检到检工作站,将条码打印效率提升1倍,仅用3天时间完成6.2万多份样本条码的集中批量打印工作,期间提供技术保障,及时解决设备故障和误操作问题。

北医三院还开发和配置了核酸结果的危急值报送功能,对于检测呈阳性标本发送疑似危急值,住院标本同时推送危急值给患者所属病房护士站和开单医生的住院医生站,医生处理后自动生成病程记录;门诊标本推送开单科室专员的门诊医生站和微信提醒。确保危急值得到及时处置,有效保障医疗安全。

“这对信息系统批量处理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信息系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前所未有的大业务量的检测预约准备任务,对信息系统扩展性和信息中心的技术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计虹主任表示。

第三种方式是利用区域采样系统。北京个别区县设有区域检验中心;此外还有“京心相助”微信小程序,这是全市统一开发的,面向全市各医疗机构。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刚介绍,该院在“应检尽检”方面大量应用了“京心相助”小程序,至少有4万-5万名人员使用“京心相助”小程序完成了应检尽检。

友谊医院在对本院医疗辅助人员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时使用了“京心相助”小程序。“现场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人没带手机、有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有些手机是2G信号、有些手机不能扫码。”王力华主任认为,“这种方式对被检测人员的手机设备、现场网络和手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友谊医院医疗辅助人员应用“京心相助”小程序进行核酸检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以下简称:世纪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田宗梅介绍,该院从5月19日启动“应检尽检”工作,主要是针对需要住院的患者和陪护人员,这部分人员不算太多,按照正常流程开单缴费即可,只是这部分患者是免费的,收费处通过记账单方式提交缴费并汇总,系统要支持记账缴费。“收费员凭借项目和诊断识别患者是否为记账,仅靠人工识别容易出错,我们对系统做了一点小小的变动,通过颜色区分自动识别应检尽检患者,方便了收费员区分。”田宗梅主任说。

愿检尽检:流程优化,随机应变

基本上从6月29日开始,北京进入了本轮疫情的“愿检尽检”阶段,各家医院应对“愿检尽检”都有各自的招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管理部原主任刘海一介绍,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该院新建了180平方米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每日检测能力达到5000个样本。据悉,截至7月11日,该院共完成核酸检测7万人次。

梁志刚主任表示,愿检尽检人群理论上都是健康人群,为避免交叉感染,要与疑似人群、发热人群隔离,该院专门开辟了一个空旷的、可遮风避雨的露天场地,为愿检尽检人群提供一站式服务,把取号、开单、缴费、采样、查询结果等原本分散在医院各个角落的功能集中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

北医三院也新增了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信息中心为增扩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和采样工作站进行信息化配套建设,包括安装工作站点、业务网络综合布线和开通等。而且,据计虹主任介绍,北医三院还将检验系统与核酸检测分析仪进行了集成,开发通信程序自动转换和接收仪器传输结果,保证结果获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完成核酸项目的基础数据维护,支持医嘱开立、缴费和报告查询,实现了核酸样本从开单、缴费、采集、签收、化验、报告各业务节点数据采集、处理和质控,从而达成样本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

北医三院信息人员做联调工作

在核酸检测预约方面,北京市要求各家医院必须提供电话预约(不包括114预约)。据王力华主任介绍,这对各家医院来说也是个挑战,因为医院之前都统一使用114预约,医院自身没有电话预约系统。

“医院紧急提供电话预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接线员手工记录预约核酸检测人员的基本信息,再去后台系统中输入预约信息,存在费时、费力、容易出错的弊端;二是给接线员配备电脑,接电话时直接在系统中预约,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接线员往往不是医院的财务人员。”王力华主任解释道。

友谊医院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了评估,考虑到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和实际需求,决定采用“无须预约”的方式——所有愿检人群现场直接挂号、缴费、采样,取消了门诊开单环节。“我们对HIS门诊系统进行了两方面改造:一是自助机本来是全部预约挂号,但核酸检测项目可以挂当天号;二是将开单环节直接放在自助机上,挂号以后自动产生核酸检测的化验单。”王力华主任介绍说,“这两个小改造很快就完成了,也检验了系统流程的伸缩性、可配置性和灵活性。”

位于北京西站附近的世纪坛医院同样进行了流程优化的系统改造。据田宗梅主任介绍,该院在门诊楼外的院子里找了两间平房专门用于核酸检测,又陆续在室外搭建了多顶帐篷,增加了4台挂号缴费自助机、2台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机、发票自助打印机,还有人工挂号收费窗口、条码打印窗口等。系统中增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门诊”科室,这样减少了在楼内的人员聚集。

另一方面,为减少排队,世纪坛医院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限号;二是增加室外窗口和自助机;三是优化流程,改造人工挂号收费系统、自助机挂号收费系统,所有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门诊”科室的患者自动生成检验处方,通过人工窗口或自助机缴费后生成有条形码的缴费单,患者凭借收费的热敏缴费单据进行核酸条码打印和采样。避免患者找医生开单、再次缴费排队的情况。

“核酸检测对医院信息化的考验主要体现在随机应变、快速响应。”田宗梅主任表示,“需求基本上都是不过夜的,我们的工程师都很拼,大家共同努力,和医院各科室做好配合,共同应对。”

由于世纪坛医院地处北京西站附近,很多人到了车站才知道必须有核酸检测结果才能乘车,不少人拖着行李来医院排队,很容易造成人员聚集。这些人当中很多是来京务工人员,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成了他们预约核酸检测的障碍。为此医院开通电话预约,同时每天做完预约患者(18:00)后也统一给这些人员临时现场加号,灵活处理。

另外,所有做核酸检测取号的人员都需要填写流行病调查表(简称:流调),进门诊需要填写、进病房住院需要填写、出来后再进去还要再填写一次。面对这种情况,世纪坛医院开发了流调小程序,患者一次填写当天有效,减少很多排队,同时也减少交叉感染,又方便患者追踪。

(图片来源:宣武医院公众号)

数据上报:及时准确

通常来讲,核酸检测结果24小时之内就能出来。医院拿到检测数据后,要在第一时间核对结果、给健康宝上传数据,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数据上传的及时性。被测人员可以通过京医通平台、健康宝、医院App、院内自助机等多个渠道查询。“这需要实现核酸检测结果在各系统共享,完成LIS系统和数据中心、微信、自助服务、HIS、EMR、手术麻醉等系统的对接。”计虹主任表示,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报告发放模式,对业务数据内外安全交互、隐私数据保密性、登录身份安全验证等要求更高。

除了为个人端提供数据查询外,向各级卫生健康委进行数据上报也是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据了解,医院要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所在区卫生健康委上报数据,而且各级卫生健康委的数据统计口径和上报格式都不一样,比如,有的要求凌晨12点之间的数据,有的要求早上6点之前上报,相关工作人员经常核对数据到后半夜,医院上报数据的压力很大。

计虹主任谈到了三个关键点:一是数据统计,各种数据报送需求对应业务节点一样时,数据统计方法必须相同;二是业务关联,串联LIS、HIS、数据上报平台等异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清洗、聚合等二次处理,最终统一整合展现和导出数据;三是统计平台,合理规划、统一设计完成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模式的业务平台,并进行权限控制。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因为所有进楼人员都要查看健康宝、填写流调表,早上经常会出现排长队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刘海一主任建议:“在医院给健康宝上传数据的同时,健康宝也应该给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开放接口,这样可以帮助医院和患者解决排长队的烦恼。”

进入7月中旬,北京疫情高风险地区清零、中风险地区降为3个。各医疗机构依然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经过这一轮应急响应实战,医疗机构全面熟悉了核酸检测背后的信息化流程,并将流程优化作为优先考虑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信息应对方案,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响应任务要求。

链接:

《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

7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要求各地参照执行。

在“采样流程”方面,《手册》要求要根据不同采集对象设置不同的采样区域,避免交叉感染;根据采样对象类别确定具体采样流程,包括预约、缴费、信息核对、采样、送检、报告发放等;应当利用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手段采集受检者信息。

在“检测报告”方面,《手册》要求医疗机构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报告单》的参考样式出具检测报告(见文末附件),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出具检测报告,并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规定下,互认检测结果。医疗机构可采用纸质、快递、网络或信息化系统等多种形式,发放核酸检测报告,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结果时应按相关要求在12小时内进行传染病上报及后续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在“报告时限”方面,《手册》要求:对于发热门诊、急诊患者,在6小时内报告核酸检测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原则上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手册》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下,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扫码程序,信息应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做到标本采集的个人信息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顺利对接,各医疗机构间应做到信息互通、互采、互认。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谭啸】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北京核酸检测背后的医院信息化实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