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对话医院CIO | 陈学涛:适应新智能时代,探索医院信息学科建设新路径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 整理

【编者按】

HIT专家网开设“对话医院CIO”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医院CIO进行一对一访谈,揭示他们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角色和贡献,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工作状态、成长感悟,以及对医院信息化的未来洞见,为业界同仁提供借鉴和启发。

本期栏目,我们邀请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信息科主任陈学涛,分享关于医院信息学科建设的心得体会。

探索医院信息学科建设的新路径,实质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的反思与求索。近些年,医院信息学科建设问题常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以下简称新桥医院)信息科主任陈学涛的脑海里浮现:为什么当前需要将信息科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建设学科与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有何内在联系?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信息科主任陈学涛

信息科为何纷纷陷入困局

2015年起,陈学涛开始担任新桥医院信息科主任。十年过去,信息部门的直观感受,反映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风向之变:医院信息化建设任务持续加码,信息科常年泡在一个接一个项目上,每个工程师肩负几个项目,无暇学习新技术;与此同时,部分业务部门逐渐意识到“上信息系统不等同于买设备”,对项目的参与程度逐渐加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带来了新变化,医院信息部门需要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发展。

陈学涛认为,目前国内医院信息科仍普遍以项目建设和工程开发为主,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技术开发、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与临床学科建设相比,信息科的“教学、科研、人才”等学科要素不全,学科建设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导致医院信息科的困局:

一是医院信息科未构建起自身的研究体系,缺乏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响应能力。例如,此次DeepSeek开源事件给医院CIO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焦虑和反思。

二是医院信息化业务工作点多面广,医院管理者和临床专家对信息化的期望很高,医院CIO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有:从建设机制看,需求端和技术端协同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未形成,建设责任完全落在医院信息科身上;信息科工程师不仅要负责技术实现,还要负责需求梳理、流程优化等工作,无法聚焦于技术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从技术发展看,很多临床专家的期望,本质上是对智能化的期望而非对信息化的期望,以传统的信息化技术难以达到临床期望。

三是信息科在医院的学科地位普遍不高,员工获得感和成就感低,辛勤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经常不能得到认可。

借鉴临床学科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医院信息学科建设体系

医院信息学科建设,正是“破局”之道。

三年前,就在陈学涛思考医院信息学科建设的突破点时,院领导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除非你的科室不是一个学科,否则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

新桥医院作为军医大学教学医院,临床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在大模型技术驱动的‘新智能时代’,医院信息科应该采取与临床学科建设相同的思路。”陈学涛找到了推进信息学科建设的参照物,并逐一对标探索:

与临床科室的“医”相对应的,是医院信息部门的“信”,即信息化建设。其中最核心的是形成工作机制。医院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系统运维、信息安全等,只有建好院级和科级工作机制,医院CIO才能从繁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

在院级层面上,新桥医院出台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需求科室主导职责,需求端和技术端协同发力。“需求科室管需求,信息科负责技术对接和信息管理,形成需求科室项目负责人、信息科项目负责工程师和厂商项目经理的‘项目三人组’。”陈学涛介绍,需求科室牵头会对项目“更上心”,更容易产生基于实际情况的“亮点”方案,同时信息科主动向需求靠拢,更能发挥出技术优势落实需求与管理理念。

在科级层面上,信息科进一步强化日常性项目工作(项目参数提报、进度管理、需求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安全(安全巡查、应急演练、故障处置)等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落实监督,建立各项子工作规范流程并固化成表单。2025年,新桥医院将借助OA系统,强化科室内部各项工作的全流程质量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新桥医院信息科从2023年起主动承担了陆军军医大学本科生必修课程《医学影像信息学》的教学任务。

“信息科工程师走上讲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学科建设必须走出的一步。为此,几位教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并专门编写了补充讲义。”陈学涛介绍,《医学影像信息学》既包括卫生信息学理论、医学影像信息标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知识,也涵盖人工智能数学基础、基本模型、训练方法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几位教员将日常信息化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上升到系统的信息学理论,形成课程体系。统计学专业背景的陈学涛,亲自梳理出人工智能涉及的十个数学基础,让非计算机背景的医学生也能充分理解掌握课程内容,真正达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而不是科普教育。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员们也提升了综合能力和专业层次,逐步实现从工程师到信息学者的转变。

在研究方面,新桥医院信息科近年来加强AI应用研究布局设计,制定中长期研究路径和年度研究计划,坚持以医院应用场景为牵引,将科研与信息化实践相结合。目前信息科在智能化研究领域设置了两个大方向,从中长期看,两个研究将进行融合、汇聚,推动更加智能的大模型应用落地。

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大模型在医院场景的应用研究,包括医疗大模型、管理大模型和服务大模型。2025年该方向将以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树起医院大模型应用的旗帜,如医院管理政策问答机器人、住院病历生成示范应用等。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医学影像生成与联邦学习。人工智能可学习不同模态影像数据中彼此关联的隐含信息。此类研究的应用前景是可减少患者重复影像检查,目前医院正在开展由头颈部CTA影像直接生成CTP影像的课题。

在学科人才团队建设方面,信息科的整体思路是构建IT工程和AI研究协同的团队结构,前者打牢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后者以智能化提升信息化发展,赋能临床、管理、服务多场景应用。

基于团队架构调整,信息科设置了智能化研究与应用组、信息化建设与开发组、网络安全组、运维组等六个小组。各个小组根据工作职能的不同,分别突出创新能力、服务水平或规范化体系建设。目前智能化研究与应用组有三名博士、三名硕士,今年计划引进更多人才。

新智能时代,加强信息学科建设正当时

“信、教、研、学科人才这四个要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信息科开展的学科建设探索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陈学涛介绍,新桥医院信息学科建设的预期目标可概括为四方面:通过规范化机制建设,有序推进信息化业务工作;通过智能化研究布局,提升医院智能化水平;通过工程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协同,引领医院智能化发展;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员工的获得感、成就感。

陈学涛表示,新桥医院信息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是“务实推进信息化、抓紧布局智能化、常态工作规范化”,努力建设服务型与创新型并重的新型信息学科,更好地履行医院信息职能。

陈学涛还介绍了新桥医院关于DeepSeek大模型智能应用的规划,近期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技术体系构建、智能应用研发和算力平台建设。

“我们一边构建技术体系,一边开展已构建技术体系的智能应用研发,推进大模型应用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陈学涛展示了医院基于DeepSeek开发的病情诊断、治疗建议和病历报告解读等应用,目前这些功能已在临床中有所应用。接下来信息科将收集医生对应用的满意度、结果采纳情况等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应用。“大模型应用价值最终应该由临床医生来评判。循序渐进,务求实效,先将大模型已有的能力用起来,再不断拓展大模型前沿应用研究。”

“尽管探索信息学科建设面临诸多现实难点,破局之路充满挑战,但面向‘新智能时代’医院发展需要,我们充满了探索的动力。”陈学涛认为,信息学科建设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注重日常的信息化工作和建设任务,还要积极探索智能化应用,唯有不断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才能支撑起业务和技术发展需要。“智能化应该像阳光一样,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多活力。让信息化和智能化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是医疗信息人需要回答的新命题。”

【CIO简介】

陈学涛,现任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信息科主任、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CHIMA)委员、重庆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卫生信息专委会副主任、重庆数字医学学会常委等职,从事智慧医疗研究和开发工作2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8篇,获各类软件著作权12项。

【对话医院CIO】

余浩:我确认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曹磊:信息化从“缺什么建什么”到“比细节比流程”

周国鹏:行走于临床和信息化的“结合部”

李瑞:注重沟通,医院信息中心可以成为更好的样子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对话医院CIO | 陈学涛:适应新智能时代,探索医院信息学科建设新路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