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我的轮岗之路:从建系统到用数据 | 轮岗大家谈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营办公室主任 陆慧菁

【编者按】

近期,HIT专家网创始人、总编辑朱小兵撰文《当你听到信息科主任轮岗不再惊讶时》,讨论轮岗问题,引发行业热议。本文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营办公室主任陆慧菁的轮岗心得。

HIT专家网开设“轮岗大家谈”话题专栏,欢迎医疗信息化同仁们就此继续探讨,可围绕但不限于以下问题:(1)您的轮岗经历和感悟?(2)面对轮岗常态化,信息科应该如何系统规划培养后备军?(3)轮岗后,新、老主任如何继续携手合作,实现平稳交替?(4)新主任应该如何尽快适应信息科主任岗位要求?投稿邮箱:gong_chen@HIT180.com。

当信息科主任轮岗成为行业常态已近十年,作为亲历者,我常被问及感受。回望自己从1996年踏入医院信息科,亲历医疗信息化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再到2021年转岗至运营管理办公室,恰好又赶上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的风口。同事们笑称我“运气爆棚”,职业生涯接连踩中两大浪潮。然而,轮岗带来的远非简单的岗位变换,其背后折射的是对信息科主任角色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医院信息化建设如何持续深化的时代命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营办公室主任 陆慧菁

 离开信息?不,是数据价值的延伸

表面看,我离开了耕耘二十五载的信息“主战场”。但奇妙的是,我从未真正“离开”。每日工作中使用的信息系统,其建设思路、数据逻辑乃至运行优化,无不凝聚着过往团队的心血。这种“无缝连接”,恰恰印证了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从信息科到运营办,我的角色实现了从“系统构建者”到“数据赋能者”的转变。

在信息科,我们更多的是系统运行保障,数据只是“产物”,而轮岗至运营办,我站在了数据应用的最前沿,如何将这些不同结构、多维度数据,转化为洞察医院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成本管控的有效支撑,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坚实基础,成为了我的新使命。

这不仅是岗位的转换,更是信息化价值链条的延伸与深化——从建设系统到释放数据潜能,推动医院从“信息化”走向真正的“数字化”。这三年,运用数据模型分析业务流程堵点,揭示管理盲区,推动优化落地,给我带来的价值感是前所未有的充实。

医院信息主任何以被视作通才

轮岗制度的普遍推行,客观上反映了医院管理层对信息科主任能力模型的一种共识:他们不仅是技术保障者,更是管理协调者、跨领域的沟通桥梁。优秀的信息中心主任往往具备整体观、擅长资源整合、谙熟业务流程、兼具创新思维与实干精神。正因如此,他们能在轮岗后迅速融入新岗位,甚至将信息化的思维与方法论注入新领域,提升其数字化水平,从医保控费、设备管理到后勤服务、党务流程,皆有成功案例。

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医院绝不会将骨科主任轮岗至妇产科主持工作,却普遍认为信息科主任可以胜任保卫、后勤、党务甚至更多看似不相关的管理岗位。

这种显著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信息科主任被视为可以“跨界”如此之多的通才型管理干部。

结合自身从信息到运营的转型经历,我认为根源在于信息学科价值的显隐之别,以及管理者视角的重心偏移。

显性价值易被感知。信息科主任的全局协调能力(周旋于临床、行政、医技之间)、问题解决效率(响应各类系统故障、流程卡点),以及将信息技术融入业务场景推动创新成果(如物联网应用),是日常工作中最容易被医院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看见和赞赏的价值点。这些能力直观、见效快,完美契合了管理岗位对沟通、协调、应变、推动等的核心要求。因此,当医院需要加强某部门的管理力量或推动其数字化转型时,经验丰富的信息科主任自然成为理想人选。

隐性价值易被遮蔽。然而,信息科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此。其深厚的技术保障根基,如构建高可用、高安全的底层系统架构,通过数据治理提高数据可用性,建设网络安全防线等,这些工作如同信息大厦的“地基”与“承重墙”,虽不常显露于人前,却支撑着整个医院的数字化生命线。

同样被部分忽视的,还有信息科主任承担的专业学科建设职能:如何前瞻性地规划符合医院战略目标的信息化蓝图?如何培养和留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梯队?如何评估并引入有价值的创新技术?这些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其战略意义和专业深度,往往不如解决一个燃眉之急的系统故障那样引人注目。

长此以往,一个片面的印象可能形成:信息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管理协调”属性,而其“专业技术保障”和“信息学科建设”属性则被视为可替代性较强,或可由技术团队维持运转。

这种认知上的“重心偏移”,正是导致信息科主任被广泛视为可胜任各类管理岗位的通才,而临床专科主任则被严格限定在专业领域内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否定信息科主任的管理才能,而是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科主任的成功管理协调,恰恰是建立在对复杂技术系统的深刻理解、对数据逻辑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信息学科发展规律的洞察之上。这些隐性的专业素养,是其显性管理能力的坚实底座。当这个底座的价值未被充分认知时,“轮岗无碍”的印象就很难打破。

怀念与挑战:从技术纯粹管理复杂

在我轮岗卸任信息科主任那一刻,如文章所言,确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松弛感:不必再为7×24小时的系统稳定性而神经紧绷,不必再为层出不穷的评审评级而深感焦虑。然而,这份轻松很快被新岗位的复杂挑战所取代。

在信息科,面对的多是相对纯粹的技术或流程问题:服务器宕机、网络中断、接口不通、流程卡点……目标明确,解决路径相对清晰(尽管过程可能艰苦)。而运营管理,直面的则是盘根错节的管理问题与人性博弈。数据可以清晰揭示了某个流程的低效或资源的错配,但推动变革却可能触及部门壁垒、利益格局、惯性思维。如同医生精准诊断了疾病,却未必能开出立竿见影的药方,有时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这种“知其症结,却难撼其根本”的无力感,是运营工作最大的挑战,也让我在攻坚克难时,偶尔会怀念信息科那种解决问题的相对确定性和技术带来的纯粹感。

医院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要避免“一将难求

轮岗常态化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优秀的信息科主任因其复合能力,极易成为轮岗首选,流向医院其他关键管理岗位,这本身是对其价值的认可。但另一方面,频繁轮动可能导致信息科专业领导力的断层。培养一名既懂技术、又懂医疗、还精通管理的信息科主任,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实践淬炼与专业沉淀。现实中,不少医院已苦于“一将难求”,不得不公开招聘。

轮岗是现实,也是机遇。对我个人而言,转岗运营办是职业生涯的宝贵拓展。它迫使我跳出技术视角,以更宏观、更业务的眼光审视医院运行,运用数据思维去驱动管理变革。虽然挑战重重,时有无力,但正视现实,在新环境中全力发挥自身在整体观、协调力、数据洞察和融合创新方面的优势,依然能开辟一片新天地,创造新价值。

轮岗常态化的浪潮下,我们既乐见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在医院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也殷切期盼医院管理者能更珍视信息学科的专业内核,建立起一套能让信息化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有传承的长效机制。

【上期回顾】

当你听到信息科主任轮岗不再惊讶时 | 轮岗大家谈

给信息科主任轮岗的决策者们提点建议 | 轮岗大家谈

【作者简介】

陆慧菁,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营办公室主任,曾任信息科科长15年,正高级工程师。目前负责政策研究、运营分析、绩效和激励方案制定、成本管控以及相关培训。同时担任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医院运营管理分会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医疗专业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咨询专家、受聘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起草咨询专家。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我的轮岗之路:从建系统到用数据 | 轮岗大家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