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
“面对DeepSeek掀起的医疗AI热潮,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过了7天春节假期,节前精心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仿佛全都白做了’,相信很多医疗信息化同道也有同样的感触。”
在4月12日举办的“AI时代的医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培训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郑涛介绍了医院探索医疗AI新需求的应用落地方案和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平台建设情况。
直面AI浪潮之下的新发展方向
《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等政策的陆续发布,加上DeepSeek的骤然出圈,使得医学人工智能成为医院信息中心需要作答的新课题。
新课题需要站在原有信息化工作的肩膀上。今年181岁的仁济医院,下设54个临床科室,实际开放床位近4000张,形成了“四院一所”的发展格局。身为上海医院业务量的“第一梯队”,仁济医院在多年信息化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医疗业务数据。“医院较好的信息化、数据质量以及科研教学基础,让我们在迎接医疗AI挑战时很快调整好了步伐。”郑涛说。
“思考医院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发展方向,需围绕临床需求展开,这是信息部门逃不掉的责任。”以发展医疗AI应用为契机,仁济医院信息中心对医院全部科室进行了需求调研,在交流中碰撞出许多灵感“火花”。“在这一轮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临床场景的牵引作用。”郑涛说。
人工智能加持下的诊疗模式创新
郑涛介绍,从政策角度来看,新版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将安全要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三大方向,拟增加17条人工智能相关应用要求,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如方案推荐、辅助判断、病历辅助生成、病历内涵质控等。
智慧医院建设对临床业务的要求,推动了应用创新。“病历质控、CDSS提醒、文本提取等算不上医院信息系统的新功能,但近两年临床部门对这些功能的需求明显提高。医务处提出要借助AI进行病历质控,将质控分数纳入临床考核。”郑涛说,医院目前已将AI质控用于单病种质控、多角度病历质控,以及医保控费等。例如,肿瘤质控如果没有AI辅助,多而复杂的指标采集会有遗漏风险,从而影响医院数据质量。
在患者服务方面,仁济医院开发了智能AI陪诊功能,通过时间空间双维度跟随,为患者提供目的地实时导引;患者可将报告图片、影像上传至智能AI助理,获取报告在线解读结果及健康建议等。
“AI为我们带来了支持临床科室学科建设的新途径。”郑涛介绍,早在医学人工智能“热浪”袭来之前,仁济医院的部分科室已经与合作伙伴携手探索AI创新示范项目。
例如,泌尿科发挥优势学科导向作用,与厂商历时三年打造泌尿专科智能体,提供多模态辅助诊疗、患者服务、院内资源对接等;老年科肌脂智能分析系统,通过CT影像的二次利用,构建多病种联合分析模型,为疾病早诊断、疗效动态评估及预后预测提供量化依据。
在调研过程中,郑涛意识到,充分调动临床科室的积极性,为AI应用铺垫好舞台,才能让医疗AI持续、良性发展。
探索医工合作建设新模式
“推动AI应用,信息部门不能单兵作战。我们探索医疗AI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搭建平台,便于发挥临床科室的积极性和年轻医生的聪明才智。”郑涛认为,医院要因地制宜拥抱新一轮医疗AI热潮。
在摸清院内需求、前期科室主动与外部开展的AI创新应用的基础上,仁济医院信息中心着重开展AI环境的配套建设,统一布局院内算力资源分配、院内数据开放共享、合作企业联动开发,建设“算力、数据、合作”三大平台:
一是院内多模态数据脱敏共享平台,可在纯内网环境下将全院医疗数据面向各科室安全透明地开放;二是统一算力平台,实现院内算力资源的统筹分配。这两大平台,解决了医院业务科室探索AI应用的数据和算力问题,让AI探索可以“小步快跑,先动起来”。三是合作平台,支持临床科室与合作伙伴联动开发,并进一步吸引更多厂商参与其中,拉进合作双方的距离。
“推动医疗AI协调、互促、发展,是我们建设三大平台的初心。相信在政策驱动、生态建设与应用场景牵引的作用下,医疗AI将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郑涛表示,AI带给医疗行业的既有憧憬也有困惑,但事物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现存的问题也许很快便会化作过眼云烟。“也许我们当前所做工作只是未来的一小步,但每一步都走在前进的路上。”
【附件下载】
【精彩回顾】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