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展望】陈金雄:智能医疗蓬勃兴起 之技术篇
2017年人工智能及智能医疗的发展,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
2017年人工智能及智能医疗的发展,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
医疗卫生行业点多、面广、线长,整体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抵御大规模、有组织的攻击。
变革简单扩展之路,努力增强系统内涵,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文档比喻为领导人,CA则是保镖。“编辑器+CA签名”就是给领导人穿上防弹衣,时刻贴身保护领导人。
傅昊阳是一位有着“鲁迅情结”的HIT人,鲁迅弃医从文,曾经学医的傅昊阳转型从事医疗IT。
研究建议,省级统计信息中心设置首席信息师岗位、首席统计师岗位;二级以上医院设置首席医疗信息官。
服务外包不仅有效缓解了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更是提高了卫生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而且使信息业务主管部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全行业中探索实现医疗业务数据、医疗业务流程、软件架构等六类互联互通。
在全行业中探索实现病历文档、电子签名、护理数据等六个方面的互联互通。
原来主要是上系统,现在则是管数据。信息化不再只是上系统、买软件,而是与临床更加紧密地融合,让数据为临床服务。
新时期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医改工作内容来推进,同时要强调推动具体应用落地。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原因:ARP攻击服务器网关,造成医院系统变慢。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数据准备好,一定要有数据意识。数据是基础,有了数据才有协同、流程和智能。
共享的是知识和智慧,收获的是信任和资源。
目前AI做得最好的是语音识别、影像识别,而以决策诊断为主的AI在国内几乎是空白。造成这一空白的最核心原因,就是缺乏知识库。
厦大附一成立HIMSS办公室,实行1+2+N项目制。
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用得上、拿得起、站得住的卫生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药品闭环以及动态信息追溯是一道必须迈的坎,也是医院精细化管理应有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医护人员对信息化认识和理念的改变。
国家层面主要是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试点示范、产业发展、政策支撑等方面开展工作。
数据不是钱,大数据也不是钱,数据挖掘才是钱。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应该占医院收入的1%。
不要囿于自筹和财政拨款的的单一渠道,要吃透当前各级政府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精神,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借力发展。
北大医信已成功助力两家医院问鼎HIMSS 7级;帮助6家医院顺利通过HIMSS 6级;并参照HIMSS评审标准,为45家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信息化必须与改革同步推进,改革做到哪一步信息化就要支撑到哪一步,否则改革没办法推进。
温医一院信息化建设为何受到多方认可?在2017南湖HIT论坛上,卢朝升副院长再次给出答案。
HIT公司应该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能当“设计师”。
信息化是有灵魂的东西,它是人的思想、理念的载体,一个好的信息化项目,往往是建设方与承建方双方理念的碰撞、互动、交融的结晶。
CDR不是一个数据池,也不是数据仓库,需要按照模型对临床数据进行转换、集成和整合。
对于下一代HIS系统的思考,衡反修提出了“HIS即服务”的观点。
医疗信息服务不应只针对个别医疗场景使用,而是能随时随地向院内外延伸。
最新评论
是的,这需要院内达成一致,领导层面须支持。
非常好,贴合工作实际,有学习借鉴意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一是不学习,无能力,二是跟风躺平,做多做少,收入差别不大。
是的
思路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售后服务(治疗,诊疗后有疑问需要咨询医护人员)很好啊,医院应该提供这样的渠道并且不需要收费吧,除非你是土豪,个人觉得,咨询可以有,收费较难接受,利益分配好像也很难合理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