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国咪专栏】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热潮中的冷思考
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数据源的建设,数据源建设好了,数据的交互共享、科学研究和管理的精准科学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数据源的建设,数据源建设好了,数据的交互共享、科学研究和管理的精准科学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时代的发展,赋予医疗信息化战略性意义、创新性价值、紧迫性要求。要从信息利用、数据分析、“互联网+”三个层面发挥医疗信息化的创新作用。
“快”与“稳”的深度融合,对于健康医疗领域的业务模式、产业形态等,无疑带来很大的变数,必将为健康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实施指南》是根据当前医院信息技术、医院管理和技术能力等情况,提出的一种实现“可靠电子签名”的方法。
要从业务需求出发来做AI,要利用AI解决痛点问题。不是说先上了AI,再硬去想AI用在什么地方。
儿童骨龄检测的图谱书都被翻烂掉了,半年就得换一本,这种机械的、繁琐的工作特别适合让人工智能来完成。
在新时期,医院信息化还是要以院内、院外为导向,两条腿都要“走路”。
要找到最合适的太难。换一个思路,我们要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么。
可以认为,区块链是只能添加数据、无法修改删除数据的日志型数据库。
大数据带来了多元的、异构的、不能统一的数据问题,这是一种社会性问题,需要用治理的思路去解决。
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激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医疗获得感,能够真正使健康医疗产业实现惠民、惠政、惠企。
基于路径的数据访问能大幅降低数据互联互通的难度,促进数据崛起,释放数据价值。
希望不要在有些功利浮躁的“虚火”下,烧坏了AI这颗幼苗。
要从应用落地的质量效果上,不断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
人工智能医疗下一步的发力点,一定是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的整合,把问诊、体检、化验、检查全部串连起来。
软件风格越简洁、操作越简便,就越会得到人心。
临床信息、医学影像、病理检查,这三项被列入任务清单,因为智能医疗时代的辅助诊断也离不开这三部分的有机扩展和结合。
集成平台本质上是为了服务医院业务系统,通过标准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以不断满足临床需求。
要拓展政府大数据应用理念创造效益,大数据要向智能化、专业化、集中化发展,可视化应用将成热点,政企合作是大势所趋。
整合家庭医生常见病、慢性病管理和互联网医院网上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咨询、会诊为主),建立一体化协同机制,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1+1>2、多方共赢的效应。
国家已经把路子铺开了、把方向指明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去落地、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特点和需求,把“互联网+”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结合发布订阅技术实现数据抽取,能够使数据抽取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增加,尤其适合数据源涉及多个业务系统的情况。
仔细调整控件的每一个属性,精心优化每一处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做出精品软件,让客户满意,帮助实现HIT行业的价值最大化。
全民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已是必然趋势,各方应齐心协力、区别不同情况综合整治,既要不断消除老“孤岛”,又要谨防出现新的“孤岛”。
电子处方是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服务的分界线,也是互联网医院要实现的最基本功能。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历程:2011年起步、2014年和2015年发展、2016年兴盛、2017年观望、2018年借政策东风再启航。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各级医疗机构,不仅仅是支持一、两个科室的产品,而是能够真正支持到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提高。
人的天资最多是成才的一半,真正成才还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发这样一款神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基于知识库的智能提醒、基于病历模板的书写辅助、基于AI的“病历秀秀”。
以健康医疗大数据及其应用为核心要素和突破口,加快发展步伐。
最新评论
是的,这需要院内达成一致,领导层面须支持。
非常好,贴合工作实际,有学习借鉴意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一是不学习,无能力,二是跟风躺平,做多做少,收入差别不大。
是的
思路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售后服务(治疗,诊疗后有疑问需要咨询医护人员)很好啊,医院应该提供这样的渠道并且不需要收费吧,除非你是土豪,个人觉得,咨询可以有,收费较难接受,利益分配好像也很难合理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