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永福专栏】我国台湾地区HIT启示录
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紧密集成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的纯HIS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紧密集成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的纯HIS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国家目前承认的互联网医院模式有三种,此外还有第四种模式,即第三方医疗端模式。
新政对互联网医疗的准入条件非常严苛:既要建好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又要建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把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打通。
信息平台基础是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基础,大数据治理是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核心,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
综合考虑价格、定位精准度、实施工程量和难度与使用场景等因素,建议医院从适用角度和性价比来考虑具体的物联网方案。
归根到底,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拼的还是信息化建设“内功”。
科技树是一个公司的脊梁,一个优秀的公司必然有着强大的科技树。
要将数据(无意义的符号)转换成信息(经过解释的数据)、知识(经过验证的信息)以及智能(可以实际使用的知识),以解决生物医学发现、医疗保健服务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一定不是信息技术的集成,而是医疗服务的“集成”。
区块链不仅强调去中心,还是无中心,无法建立中心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区块链技术。
三个政策文件的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一些不完善或规范还不够的地方。
数据上链的选择方案因行业而不同,上链需要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有先发优势,可优先制定数据上链的行业标准。
区块链应用的场景选择最关键,中心化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上链。
二者分开建设和应用还是目前比较稳妥的方法和选择。
对于病人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病人数据去标识化的研究,能够促进医院临床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无纸化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对流程的梳理和再造。
面对勒索病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刀切了所有远程途径;也不能盲目自信,认为安全措施一定无懈可击。
启动智慧医院建设,以互联互通评级为抓手建设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弯道超车”。
《医院信息平台技术与应用》是一本详尽论述医院信息平台的专著。
分析研究MIMIC-III数据模型和具体表结构,为临床医学大数据中心和专病数据集数据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医院级别大小,都不应有赶新潮的想法去上线集成平台,要根据自身情况的定位去抉择。
集成平台将是医院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把原来以系统为单位的建设方式,逐步往功能导向、微服务的模式发展。
真正的信息集成是基于医嘱的集成,主数据管理、医嘱系统、临床数据中心三要素缺一不可。
MIMIC-III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支撑和临床科研工具,也是病人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数据分析改进的重要数据源。
医学科普是基础、医疗服务是目的、医院文化是引领、医患互动是情怀,这是公利医院的内容运营思路。
华山医院信息系统结构已经从需求导向转换到了以数据中心为导向,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越是接近医疗核心的命题,越需要依靠有专业积淀的医疗从业者自己去解决,资本或其他概念的“外力”短期难以见效。
电子就诊卡让患者和丢卡、忘带卡、慌张找卡的日子说再见,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全院通行。
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了我院智慧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有效提高了医生看病及病历记录质量,分担护士、导医繁琐工作,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都昌一直以来围绕着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的可信自由流通这三个中心来展开工作。
最新评论
是的,这需要院内达成一致,领导层面须支持。
非常好,贴合工作实际,有学习借鉴意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一是不学习,无能力,二是跟风躺平,做多做少,收入差别不大。
是的
思路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售后服务(治疗,诊疗后有疑问需要咨询医护人员)很好啊,医院应该提供这样的渠道并且不需要收费吧,除非你是土豪,个人觉得,咨询可以有,收费较难接受,利益分配好像也很难合理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