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 龚晨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基本战略方向。数字经济、数字健康时代的到来,打造稳固而富有前瞻性的数字化底座,是公立医院实现发展战略的基石。为了阐释这一发展规律,HIT专家网陆续推出一批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案例,这些医院将全部来自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排行榜百强名单,由此揭示信息化建设对于奠定“百强医院”发展基石的巨大价值。
本期“百强之基”栏目,我们将带您走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10周年。
2023年12月18日,位于首都“南大门”的大兴院区正式启用,这是北京市一项重点民生工程,也是北大医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全院一张床”落地运营、日间手术中心正式运行……北大医院始终以面向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为目标,推动多项业务流程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为医院百年积淀注入新活力。
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支撑,乃至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革新。
群星璀璨:一院多区带信息化新需求
在北大医院建院110周年的标志上,五颗十字星芒代表5个院区(中心院区、大兴院区、密云医院、太原医院、宁夏妇儿医院)。
其中,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与中心院区南北呼应,直线距离22公里,是大兴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缓解城南百姓就医难题、优化环京医疗资源布局等重任。
为着力打造“一院多区”发展新格局,北大医院为大兴院区确立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学科建设基本理念,希望在大兴院区探索落地“学科差异化、医疗同质化、护理垂直化、管理一体化、资源平台化”的一院多区管理模式。与中心院区不同,大兴院区的业务管理思路从“以病房为中心”转为资源化、一体化,基于专业组划分、资源化配置等理念进行科室设置和资源调配。
“这种模式类似于共享经济,按照实际需求,动态分配医疗资源。”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周国鹏介绍,大兴院区将门诊划分为综合内科、综合外科等大类,依据门诊量动态分配诊室,使得同一诊室在不同时间段能够服务于不同科室的门诊需求,从而提升诊室的使用效率;在住院环节,大兴院区推行“全院一张床”的策略,打破科室壁垒,实现床位资源的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哪里有床患者就住哪里,减少患者等待床位的时间。
新院区业务管理思路的变化和多院区同质化管理需求,无一不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落地。在周国鹏看来,近几年北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两桩大事:一是核心业务系统的全新升级,二是支持大兴院区建设和顺利开诊。这两项工作彼此交织,互为促进。
为支持医院业务发展,2020年,北大医院启动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换代工作,并选择东华医为作为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商。此次升级采用新旧并行模式:2022年,中心院区上线全新的HIS系统;2023年,完成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切换。“在中心院区,我们初步体会到将这些核心系统进行一体化建设后,在业务、管理一体化方面产生的积极效果。”
2023年3月,北大医院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新院区建设,并决定采用核心业务系统一体化构建模式,以支持新院区资源化、一体化的业务管理思路。2023年10月,HIS、电子病历、门急诊、护理、重症等多套系统同步建设,并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上线,确保大兴院区在当年底按期开诊。
“核心业务系统一体化的必要性与优势,在大兴院区得到进一步验证后,反过来推动了中心院区的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工作。”周国鹏介绍,2024年9月,基于大兴院区的上线经验,中心院区顺利完成电子病历、护理等系统的升级切换,“过程非常平滑”。
乘风破浪:信息化支撑业务与管理创新
北大医院建院110周年标志上还有一组风帆,代表着乘风破浪。近几年,北大医院在创新管理理念、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的多措并举,收效显著。
比如,为推动“全院一张床”模式在大兴院区的顺利落地,北大医院成立了专职部门“入院准备中心”,根据各科室实际需求,制定床位分配计划,确保床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为预住院患者提供入院预约登记、住院手续办理、床位预约安排等一站式入院服务,后期还将逐步实现预住院患者检查统一预约,形成患者从门诊就医到病房住院环节的闭环衔接。
入院准备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共享床位信息,才能及时掌握床位使用情况、灵活匹配护理资源。在大兴院区开诊6个月前,“床位管理中心”的系统建设就已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在系统中预设了多类床位预约规则,支持个性化筛选与匹配。”周国鹏介绍,科室在申请床位时可以查看本科室病区床位,也可基于“专科相近、病区相近”等基本原则,在全院范围内筛选床位,还可以标记、加急床位需求,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同时,大兴院区积极推进“医嘱预出院”制度,并将其在系统中与床位管理流程进行有效联动。系统收到患者出院计划后,会提前释放床位资源,使床位轮转流程实现闭环。入院准备中心还会定期根据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DRG、CMI、等床人数、待术时间、手术占比等数据,对各学科床位使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提高病床使用效率,降低患者等床时间。截至目前,“大兴院区的床位使用率保持在99%以上。”
北大医院另一个业务创新案例是2024年10月正式运行的日间手术中心。
日间手术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周转速度快、流程高度浓缩,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最短可在4-6个小时内完成手术并出院,但相应的质控要求丝毫不能松懈。
据周国鹏介绍,北大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基于“集中管理、混合收治”的新模式设立。为避免影响患者体验和日间手术病床的周转效率,日间手术中心的建设重点之一,是借助信息系统整合患者临床数据资料,对接包括HIS、LIS、PACS、EMR、手麻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覆盖麻醉评估、手术预约、术前宣教、入出院办理、手术麻醉、术后随访全诊疗流程。
对此,北大医院优化了日间手术患者管理方式,完善预住院,将住院手续、缴费等流程前置,缩短患者办理住院时间;将患者宣教材料链接化、网页化,减少患者到院次数;优化电子病历系统,提供模板化、标准化、格式化的医嘱组套模板,提高日间手术电子病历的书写效率等。以上举措,有效支撑起高度自动化、流程化的日间手术流程,让符合日间手术条件的患者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住院、出院”全流程诊疗,其中,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为整个流程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基础。
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变革升级
回顾这两年的重点工作,周国鹏认为,无论是大兴院区的顺利开诊,还是多项业务创新的有效落地,都离不开一种全新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即东华医为在业内首创的HOS(Hospital Operating System,医院综合业务操作系统)订阅模式。
HOS订阅模式,是指东华医为以年服务的方式和用户签订协议,在合同有效期内向医院用户实行“五打开”服务,包括:产品授权打开、产品升级打开、接口需求打开、新需求打开、按需配置人工服务。
周国鹏认为,传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已很难适应、支持当下快速变化的医院需求。比如,医院引入新系统的流程繁琐复杂,有时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上线,过程中需求变更带来的合规审计问题会占用甲乙双方大量精力;医院信息部门接到的临时任务和紧急需求日益增多,但普遍面临“无预算不支持”的困境。
“大兴院区的信息化建设选用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模式。”周国鹏认为,HOS订阅模式特别适合新院区建设这类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特别多的场景,厂商的支持力度大、响应速度快。当前,北大医院正借助HOS订阅模式推动HRP(医院资源规划)建设,基于系统原型,采用敏捷开发模式,结合实际需求,边上线、边打磨、边改造,“基本每个月都能上线一个子系统,人力、采购等模块已经投入使用,这个速度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在系统上线前,在HOS模式下,东华医为给我们做了整体的数据治理工作。比如HRP上线前,将人事、财务等科室的9000多条供应商字典数据全部梳理了一遍,从此所有科室的供应商字典都是同一套了,极大提升了医院的供应商管理效率。”周国鹏说。
周国鹏认为,选择HOS订阅模式,要算“全盘账”:“HOS的年服务费要比维保费用高,但如果加上系统开发和更新费用一起考虑,还是划算的;HOS的协议看上去很复杂,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信息部门、对医院管理层而言是方便、简单的。”
不过,HOS订阅模式也对医院信息部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需求管理与项目管理。“无论采用什么模式,系统开发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必须将需求按轻重缓急归类汇总,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利用好厂商提供的技术支持。”周国鹏介绍,在全新的信息化模式下,北大医院信息中心将自身的组织架构调整为应用软件、数据管理、硬件和网络安全三个科室,在管理好全院信息架构的基础上,实行“首诊负责制”,负责人要做好需求调研与流程管理,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应用流程优化和数据管理工作。同时,北大医院也计划推动将HOS订阅模式从商务协议向战略合作转变,积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成果,形成具有北大医院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往期回顾】
《百强之基 | 北京友谊医院:系统一体化部署支撑多院区同质化管理》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