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五大突破口
归根到底,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拼的还是信息化建设“内功”。

归根到底,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拼的还是信息化建设“内功”。

要将数据(无意义的符号)转换成信息(经过解释的数据)、知识(经过验证的信息)以及智能(可以实际使用的知识),以解决生物医学发现、医疗保健服务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一定不是信息技术的集成,而是医疗服务的“集成”。

区块链不仅强调去中心,还是无中心,无法建立中心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区块链技术。

三个政策文件的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一些不完善或规范还不够的地方。

数据上链的选择方案因行业而不同,上链需要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有先发优势,可优先制定数据上链的行业标准。

区块链应用的场景选择最关键,中心化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上链。

启动智慧医院建设,以互联互通评级为抓手建设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弯道超车”。

《医院信息平台技术与应用》是一本详尽论述医院信息平台的专著。

真正的信息集成是基于医嘱的集成,主数据管理、医嘱系统、临床数据中心三要素缺一不可。

医学科普是基础、医疗服务是目的、医院文化是引领、医患互动是情怀,这是公利医院的内容运营思路。

华山医院信息系统结构已经从需求导向转换到了以数据中心为导向,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电子就诊卡让患者和丢卡、忘带卡、慌张找卡的日子说再见,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全院通行。

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了我院智慧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有效提高了医生看病及病历记录质量,分担护士、导医繁琐工作,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时代的发展,赋予医疗信息化战略性意义、创新性价值、紧迫性要求。要从信息利用、数据分析、“互联网+”三个层面发挥医疗信息化的创新作用。

要从业务需求出发来做AI,要利用AI解决痛点问题。不是说先上了AI,再硬去想AI用在什么地方。

儿童骨龄检测的图谱书都被翻烂掉了,半年就得换一本,这种机械的、繁琐的工作特别适合让人工智能来完成。

在新时期,医院信息化还是要以院内、院外为导向,两条腿都要“走路”。

大数据带来了多元的、异构的、不能统一的数据问题,这是一种社会性问题,需要用治理的思路去解决。

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激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医疗获得感,能够真正使健康医疗产业实现惠民、惠政、惠企。

希望不要在有些功利浮躁的“虚火”下,烧坏了AI这颗幼苗。

人工智能医疗下一步的发力点,一定是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的整合,把问诊、体检、化验、检查全部串连起来。

临床信息、医学影像、病理检查,这三项被列入任务清单,因为智能医疗时代的辅助诊断也离不开这三部分的有机扩展和结合。

集成平台本质上是为了服务医院业务系统,通过标准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以不断满足临床需求。

要拓展政府大数据应用理念创造效益,大数据要向智能化、专业化、集中化发展,可视化应用将成热点,政企合作是大势所趋。

国家已经把路子铺开了、把方向指明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去落地、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特点和需求,把“互联网+”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各级医疗机构,不仅仅是支持一、两个科室的产品,而是能够真正支持到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提高。

以健康医疗大数据及其应用为核心要素和突破口,加快发展步伐。

好的医疗大数据应用一定是问题驱动的,而非方法学驱动;应该寻求因果关系,而非相关性。而好问题的提出,必须靠健康医疗专业人员。

医疗大数据服务是一项高层次服务,需要对医院自身需求和信息化流程极为熟悉,难以通过外包形式长期持续发展。
最新评论
是的,这需要院内达成一致,领导层面须支持。
非常好,贴合工作实际,有学习借鉴意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一是不学习,无能力,二是跟风躺平,做多做少,收入差别不大。
是的
思路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售后服务(治疗,诊疗后有疑问需要咨询医护人员)很好啊,医院应该提供这样的渠道并且不需要收费吧,除非你是土豪,个人觉得,咨询可以有,收费较难接受,利益分配好像也很难合理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