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孙婧
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耗零加成等一系列医改政策深化,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各地医院积极调整运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运营管理信息化热度高企。同时也应看到,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可提升空间依然很大。问题在哪?不在技术,而在于部分医院尚未激活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的脚步,需要等等医院运营管理的“灵魂”。
医改不断“压担子”,医院运营管理能否“挑担子”?
梳理近年相关政策,可见医院运营管理不断被“压担子”。
2023年12月,财政部等4部门发文,要求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医院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2024年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三年。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 2.0版分组方案,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与清算相结合,让管理好、效率高、政策执行到位的定点医疗机构分享更多医保红利。
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效率效益。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2025年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这是国家医保局继2024年首次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定点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工作后,第二年在全国范围开展。
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改为“绩效监测”,这应该意味着要从以往的“注重结果评价”转向将来的“注重过程管理”,敦促医院不断提升整体绩效和服务水平。
向外看,支付方式和补偿制度转变,监管更细、力度更强;向内看,医院经济运行逻辑复杂性提升,数据多源异构、系统庞杂区隔,管理效能合力难。若无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统筹管理制度,仅靠技术堆叠,医院运营管理可能会重蹈“信息孤岛”的覆辙。
扎根业务场景“土壤”,提炼医院运营管理的“方法论”
医院运营管理需对医院人、财、物全要素进行全局统筹。越是宏观的改革,越要扎根具体场景,不能“只关注模式改变,不解决具体问题;只谈数智技术,不谈应用场景”。近年来,各地医院运营管理的创新案例,正是从真正理解业务流程和逻辑入手,抓住并解决具体痛点。
如在医院最大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手术室场景中,首台手术准点划刀率不高、手术室排班不智能是痛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做法是:首先,改变管理机制,通过首台手术积分制管理及PDA关键节点控制等举措,多部门协作有效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其次,优化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护士自动生成交班内容,为护士长提供移动查房等功能。最后,让数据回归业务。将系统采集到的医护参与手术台数、患者体位涉及的护理难度等数据汇总,实现绩效考核的可量化和自动化。
又比如,在医院管理者关注的“全院一张床”场景中,确定一个床位不难,重要的是按照患者的诊疗需求分配床位相关的设备、医生、护理等服务资源。对此,深圳前海泰康医院依托统一资源管理平台,基于最佳就医路径的配置规则和资源调度引擎,实现全院统一的医疗资源预约管理。系统可根据不同专科照护的要求,编辑床位属性,并与患者属性相匹配,结合多样化的推床规则,智能推荐3张备选床位,由医生与患者沟通后确定。
再比如,互联网医院如何从“有”到“优”,一直困扰各地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择从患者管理入手。如帮助妇产科把一系列医嘱做成患者管理路径,根据围产期不同阶段,系统预设的医嘱自动生效。孕妇只需拿手机预约好时间就能做各种检查。其底层逻辑是将资源元素化,将患者管理的内容分成复诊资源类、患教内容类等多个类别,“患者管理无非就是这些元素的组合,在此基础上方可建立全院统一的平台”。
从上述案例可以提炼出医院运营管理的方法论:一是信息再造的前提是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前提是管理流程再造,甚至组织机构重组和权责再造。二是所谓“业财融合”,需要深入业务场景发现痛点需求,同步激发资源的医疗服务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是将资源元素化、数据化,以统一调配资源,最后让数据回归业务、指导业务。
夯实运营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医院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向信息化要效益,已成为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大数据中心原主任薛万国认为,当前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存在四个趋势,即:运营管理应用多样化、运营管理应用平台化、功能智能化、业财一体化;同时,还存在“运营管理应用之间缺乏统筹”“运营数据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应用实施成本高”等现象。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夯实运营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一是以管理创新为抓手,为系统注入“灵魂”。医院运营管理需要顶层谋划,以规避“业财、业信两张皮”问题。所谓管理创新,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流程管控和管理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有效衔接、融合贯通,并持续推进两类数据的分析应用。
从相关案例看,运营管理信息化成效突出的医院,无不重视管理创新。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我国率先成立运营管理部门的医院之一,其“医疗事务处”以患者为中心整合行政服务相关事务。基于此,清华长庚医院连续推出“一站式门诊住院自助服务”“患者知情同意书无纸化签署”“手术室智能排程”等服务,运用规范化作业模式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和效率。
二是夯实运营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和标准基础。运营数据中心的数据应用规范,目前仍是空白。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顾问刘海一认为,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医院可能重走电子病历系统的弯路——因缺乏数据标准带来的接口费问题。为此,CHIMA2024期间,CHIMA《医院运营数据中心核心数据集指南》征求意见。《指南》重点包括两部分:一是运营数据中心的基础框架,如:数据规范、数据来源等;二是医院运营管理具体场景的核心数据集,以期抽象出“业信融合”的规律、方法,指导医院运营数据中心建设。
为助力医院运营数据治理和数智化转型,望海康信以ODR为引擎,支撑医院开展运营数据的治理;同时围绕DRG/DIP时代专科专病精益管理场景,打造医院精益运营数智化管理解决方案。
三是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携手并进。新一轮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推翻原有系统,而是在原系统上做全局规划和深化设计。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患者、每条医嘱背后消耗的每项医疗资源在每一刻的及时有效配置、使用与管理,这需要管理与技术的同步创新和融合发展。
在相关前沿性探索中,白杨科技按照“整体化规划、继承式发展,创新性理念”的思路,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多家医院建成覆盖智慧手术服务、智慧手术管理、智慧物联感知各域的手术智慧运营平台。熙软科技的医院运营管理智能体(HO-Agent)解决方案,运用数字孪生、系统仿真、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形成病床资源分析模型,可为患者自动匹配符合住院需求的床位资源,切实提升“全院一张床”效益。
行业前辈任连仲曾经说过,推动运营管理信息化,需要更强的创新精神。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医院个性化需求更强,对管理、技术这一交叉学科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信息科“打铁还需自身硬”。也正因为具备足够的自研能力,湖州市中心医院信息数据中心才保障了“两个月内开出日间化疗中心”的任务达成。难度就是价值所在。在DeepSeek横空出世的大模型时代,各地医院信息科需要迎难而上、重装出发,为医院智慧管理开创一番新天地。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